共產黨政治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統一戰線」,簡稱統戰,九七年前香港是英治殖民地,共產黨不能在地面公開活動,只能在地下,用統一戰線方式爭取壯大自己力量,削弱對方,聯合各方力量,針對主要敵人。共產黨成功打敗國民黨,統一戰線就是三大法寶。統戰就是靈活運用「敵我關係」,按形勢需要放下僵化、極端、教條主義,以目標為本,實用主義掛帥。
與各階層、黨派、社會團體建立利益合作關係,達至目標,長期以來都係北京對港政策,也令中港矛盾調和,而非激化。這種關係隨住香港環境改變,統戰改變成為敵我鬥爭方式,導致今日特區建制力量出現撕裂,直接影響香港管治,而當中改變關鍵係兩年多前梁振英上場。
梁係少數派政府,建制非主流勢力,本應在組織政府及執政核心時,統戰各次要「敵對力量」,如果真係要針對地產霸權,聯盟對象自然是「民生派」,包括基層工會、福利界、以至泛民中間派等,如果要建立廣泛中產專業勢力,就會選擇專業團體內有影響力人士。由組班開始,大家已發現梁「亂嚟」,一班毫無政治歷練之人進入政府擔任要職,安插親信。幾年下來公職人士任命,變成了「梁粉主義」,自己人分配政治利益,說好了的「香港營」,原來不過是吹水口號。這種狹隘的管治基礎,同時形成了另一個怪現象,係另一班建制非主流群眾團體出現,大鑼大鼓高調撐梁振英,成員背景複雜,亦不獲主流建制認同。結果這班騎呢人令梁政府政治上更加孤立,有頭有面之建制中人,都唔想被視為同一夥。原本建基於利益而形成的北京統戰聯盟逐漸瓦解,自由黨早在「田少多嘴」事件前已被視為「敵人」,禁止官員出席其周年黨慶活動,其他長期擔當政府盟友之工商、專業人士、意見領袖,更對政府敬而遠之。
過往政務官一直同呢班建制中堅有緊密聯繫,分派利益以換取政治支持,但自從梁委派高靜芝主動過問大小公職分配後,政務官手上再冇籌碼去交換,而「梁粉」們多欠江湖地位,政治政策論述能力欠奉,政府政治力量日形萎縮,長期陷入低民望狀態,稍有爭議之政策,根本冇力推得郁。這種狀況當然可以歸咎於「外國勢力」、「反對派陰謀」,將香港政局更進一步推向敵我矛盾、你死我活之鬥爭,藉此開脫,也同時「夾」北京中央非支持不可。
北京應該睇到形勢不妙,於是授意董建華重出江湖,由中央主動團結香港建制力量,阻止政局再進一步惡化,也提早「孵化」下一任行政長官,組織管治班子,重新統戰各方力量,此舉猶如宣佈梁振英政治上徹底失敗,另起爐灶。
究竟團結香港基金會呢個爐灶會否越燒越旺,就睇中央會否添加柴火,包括由此平台去做大量政治統戰工作,收拾「後雨傘運動」的政治殘局。至於梁振英下場,Who Cares?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