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網創業朋友圈中,並無人提起過科技局成立一事。而另一邊廂,尊貴的忽然科技議員,如葉劉、樹根等等,卻大義凜然力陳科技局是業界的救世主。單是這個落差,粗略可以感受到,科技局一事其實有幾膠。
當然,不敢說業界就無人支持成立科技局。我估計,有兩類人會支持。 第一類,是有份分享那每年科技局3,000萬元預算的人。
這批人,不會是正在創業到火紅火綠的人,創業的人最怕是官僚,有團火的又點會入局。不是說這批人一定純粹撈油水,好有可能,是懷着既可以搵着數,又不用真金白銀搵命博,都可以參與甚至推動科技業的心態。有型、正義、袋硬,一次過滿足三個願望。
只有兩類人支持
第二類可能支持的,是打算創業或剛剛創業的人。新手做startup,通常會覺得,最大的困難,是解決成本問題,租金呀,人工呀,枱凳呀,政府出手幫拖爭取,件事就容易得多。
但有經驗的行家都知,摸出個市場,找到有客戶畀錢用,才是最大困難。更多架床叠屋的官僚,都不會幫到解決真正的困難。
但幫手解決不重要的困難,都有着數吧?對,不過大家都知,官僚給予的着數,都有成本,例如跟框框填表,同不懂行業的官僚面試等等,搞得來,時間已經燒了一截。
更何況,提供辦公空間的cowork space,民間私營團體做緊,豐儉由人,提供資金及技術的incubator,全球知名的幾間,全部都有收港產startup的往績。所以,圈內的朋友對於成立科技局,連反對都嘥氣,因為覺得根本是irrelevant。
無論點樣包裝,科技局本質上是官僚架構層層叠,官僚推科技,可以說美國有成績,以色列也有成績,兩個例子都是為國防力推科技,假大空極,都有做實事的誘因。
當然,有成績一件事,是否值得是另一件事。至於本地官僚,以其過往作風,好難期望會點樣搞起startups,如果業界能夠變強in spite of科技局,已屬萬幸。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