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可以難聽過粗口!18區一億工程即將啟動,人人惟恐惡俗雕塑重現,觀塘將建「3D音樂噴泉」,期望打造新地標!曾經,這裏有第一代華人建築師的作品、古典氣派的左派戲院代表作,第一代玻璃幕牆大廈等地標,代表着六十年代的美學標準,一切已灰飛煙滅。
記者:邵超
攝影:林栢鈞、潘志恆
話明地標,流芳百世抑或遺臭萬年,都做到功能。作為觀塘街坊,只想說句:區議會不代表我。1億撥7,000萬建音樂噴泉,按規劃水池面積90×15 米,水柱最高約八米;日間噴水柱高約兩米,晚間噴水柱較高,並有映像投射到觀塘繞道的天橋橋身,以便在啟德碼頭都可以看到。觀塘區議員潘進源曾於傳媒訪問中講述他的觀塘夢:「旅客來到香港,知道大嶼山有天壇大佛,迪士尼樂園睇米奇,提起觀塘將有音樂噴泉。」是很儍很天真,還是自肥的大白象工程,並不知情。「地標從來不是政府打造。」「活在觀塘」版主袁智仁(原人)如是說。觀塘海濱花園交通不便,猶如孤島,開幕以來,遊人寥寥無幾,當晚耳邊聽着音樂塔樓播放《漁舟唱晚》後,隨即接着英文經典金曲《Hotel California》,極大反差的曲目編排,品味教人無語,「噴泉哪一區都可以建,近年觀塘工廈創意產業明明很出色,為何不支持呢!反映政府對香港特色無信心,要刻意建新地標。」
集體回憶 街道文化
這種好大喜功式興建地標的觀念過時,「如今講文化旅遊,着重文化體驗,進行平時接觸不到的探索。」地標的目的應是突出現有的文化內涵,而不是像觀塘海濱花園的音樂塔樓,被藝術家揭破抄襲其作品,又自圓其說意念來自回收廢紙的堆叠狀態,它被網民選為十大核突地標,自有原因。原人指地標承載的是集體回憶,與街道文化有關係,「應由社區營造,而非上而下,長官以為乜就乜。」例子有皇后碼頭、天星碼頭、果欄、物華街小販市集,他在網站寫的一篇裕民坊麥當勞文章,獲三萬多個like。在他心中的觀塘地標,有這間舊麥當勞,還有滙豐銀行和銀都戲院,後兩者都是建築界一時之作,「裕民坊滙豐銀行是觀塘第一間玻璃幕牆大廈。」在六十年代還未有摩天大廈前,這家滙豐銀行率先有玻璃幕牆,建築前衞,它屹立於裕民坊1號長達51年,2009年市建局花4.37億元購入,今年正式拆毀,變成豪宅的地台。這裏也是新股寒暑表,每逢抽IPO,報章電視台都會派員來拍攝人龍及做街訪,「最轟動是tom.com,萬人空巷,排隊拎招股書。」
滙豐在街頭,在裕民坊中心的銀都戲院,原人認為這間著名左派戲院極具代表性,「建築師范文照是留洋第一代華人建築師,也是其中一位中國建築師學會創辦人。」他在1949年來港定居,崇基學院、銅鑼灣豪華戲院、北角循道衛理堂等都出自他的手筆,可惜大多拆掉。觀塘舊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風貌越來越美,千禧後才毁舊立新,舊區重建,昔日地標一一消失,再建沒感覺的新地標也只是徒然。
等人熱點:裕民坊 1960年代-
在六十年代初發展觀塘新市鎮時,裕民坊已是觀塘市中心,老街坊最懷念這裏酒樓、國貨公司、戲院、銀行林立,飲茶有天然、國賓、東苑等五間酒樓,最大的國貨公司有中匯國貨公司,數層建築極具規模,還有形形色色的小店,如茶餐廳、沖印店、鞋舖、麻雀舖等,八十後的人以至香港人來觀塘,一說「麥當勞等」,都懂得去裕民坊。
街坊吹水站:小販市集 1970年代-
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臨時了三十多年,今遷至同仁街,只餘輔仁街流動小販仍然營業。前者建築是鐵皮屋,四通八達,因屬臨時設施,故從遠處拉電線,混雜的電線杆風景和庶民風情,曾迷倒不少攝影迷。兩市集離街市甚近,針對基層,所以販賣的衣衫日用品雖然品味欠奉,但符合街坊需要,已是街坊吹水站。
為居民服務:長春藥房 1967-
觀塘居民眾多,不乏大藥房,長春藥房至今仍為居民服務,佔據物華街三個店面,這裏提供中西藥,是區內少數可以配醫生處方藥及代訂藥物的一間,所以這裏經常人滿為患,慢慢成為街坊等人熱點及聯誼地。
平民娛樂:鷄記 1976-2013
昔日打麻雀是平民主要娛樂之一,屹立仁愛圍數十年的鷄記,在重建巨輪下,著名的鷄嘜霓虹招牌熄滅,招牌從麻雀館進駐西九M+博物館,向本土文化喝采。
聖母像認路: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1962-
教會早在1959年已經落區服務,1962年小學落成,堂區辦事處同時遷入,觀塘人都會認得小學門口的聖母像。位置在宜安街,街上有六七間吃蛇的店,俗稱蛇街。每當蛇走入學校,小學生都會歡呼停課。
招股長龍:滙豐銀行 1960年代-2014
裕民坊滙豐銀行是觀塘第一間玻璃幕牆大廈,每逢索取招股書,裕民坊滙豐銀行外都會打蛇餅,即使不是觀塘友,香港人都會認得裕民坊滙豐銀行。
音樂噴泉 經典之作
觀塘區議會指香港缺少音樂噴泉,八十年代新城市廣場首創於商場裏設置音樂噴泉,成為一時佳話,但這種文化已經消失。面書「音樂噴泉俱樂部」版主Anson,4歲時在新城市廣場看過音樂噴泉表演後便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