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芊陌:家中的城市論壇 - 蕭煒春

悠遊芊陌:家中的城市論壇 - 蕭煒春

星期日,家中舉行了城市論壇,論題是:青少年是否一定要到學校學習?學校是否一處限制心智發展的地方?孩子的爸擔當了謝志峰的角色,小悠是這次論壇的始作俑者,我被迫成了「維園阿嬋」。
「何以一定要返學?大家有沒有想過,學校規限了我們學這學那,但所學的,其實不是我們想學的,卻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在沒用沒興趣的課堂上,沒時間研究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那你真正喜歡的東西是甚麼?」
「總之現時學的,很多是沒用的。媽媽你常說,中學時的數學,現在差不多都忘了,即是說,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沒有實際作用。又譬如說,上體育堂,為甚麼要懂gluteus(臀肌)是甚麼?
(主持人突然插口:「Gluteus很有用,尤其耍太極時,下盤紮實很重要。」)
「我明白你想說的,但學習不能只著眼一角,知識的累積是由基本認知開始。學校教授的屬基本知識,學懂了,便可在這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真正感興趣的。」
「所謂的『基本知識』,是你們這些上一代釐定的,未必合乎我們這一代的需求,但我們卻無能為力,只能被迫局限在這範圍內學習,很不公平啊!」
討論至此,是否感到熟口熟面?給大家一點背景資料,這次討論是發生在學校派成績表前的一星期,而再對上的星期日,我們一家去了金鐘探訪留守學生。小悠對現場的文化藝術創作嘆為觀止,對遮打自修室的設立更是嘖嘖稱奇,尤其當知道一些同學仔在留守後學業成績不退反進時,她簡直眼泛異彩,明顯受到啟發。
這是通識教育的威力。所謂通識,不是留在課室內把一些概念生吞活剝,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人之為人所需要的識見,當中尤其重要的是懂得獨立思考。的而且確,在學習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大人意想不到的局面,思想或許會走了一點歪路,對老氣橫秋的訓誨雞皮疙瘩,但這正是學習的過程。錯了,可改,但若是思想被囚禁了,時日一久,連飛的本領都會忘掉。
梁粉一族近日不斷提倡要刪除通識科,又或由必修改為選修,據說是有人認為學生的政治熱情正源於通識教育。一向不贊同將本應成為學習目標的全人教育,生硬地斬件成科,但若將政治盲點擴大而成了教育改革主調,今日取消了通識科,明日就可以把國民教育重新包裝上桌。教育終歸淪落成為政治工具,無論是黃絲藍絲,父母都不能坐以待斃。
關於我家的城市論壇,沒有粗口橫飛,沒有肢體衝突,經過幾十分鐘的理性討論,雙方沒有共識,但縮窄了分歧。至少我理解女兒面對傳統學科的壓力,她也知道在明確興趣所在前,有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社會規範。
我鼓勵女兒日後多跟我們進行類似的討論,因為在教育黑手全盤掌控前,實在需要爭分奪秒地讓孩子學懂而且習慣獨立思考。年青人的反叛是理所當然的,反叛亦始終較缺乏思想、笨而呆實優勝。

Profile:

傳媒人、兩女之母。徘徊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終日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