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位朋友在行山時聊天,談到邀請小孩到家裏玩這個話題,朋友便舉起雙手帶着憂慮及無奈的表情說:「對不起,香港的孩子不懂得玩。」然後解釋子女的同學到了她的家後,總是在等別人安排玩意,像是等待「指示」才作行動。她是四個子女之母,因為丈夫工作的關係,一家人在世界各地都住過,從美國到東南亞再到南美洲,最喜歡請子女的同學到家裏玩。但當我細心回想腦裏的片段,發覺她那句話確有道理。
我也是極愛邀請孩子回家玩的母親,兩年前,我和女兒住在妹妹家中,由於外國房子無論室內室外都較多空間,便藉機邀請了女兒班中24位同學到家裏玩,父母送孩子進屋後便離去。孩子來到家裏都自動自覺找玩意,根本不用多作準備,只要先告訴他們一些重要規矩,例如不可到廚房去便行。有些拿了紙筆畫畫、有些拾起毛巾之類披在肩膀上扮英雄、有幾個在樓梯跳上跳落也玩了一小時,還有劍擊踢球手工藝等等,小孩不知玩得多高興,除了留意有否受傷,我一點也不覺得有壓力。從孩子玩耍中的互動和溝通會看到既好笑又富創意的行為,若他們把家裏弄到天翻地覆就最好不過,這代表他們專心地「玩」。玩,實在是讓孩子健康發育的必須元素。
想到在香港邀請女兒的同學回家玩,立即知道情況與外國相比有兩大分別。第一,香港的父母通常也愛跟着兒女到訪同學家,然後成年人自成一國聊天,偶爾便指示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試問做孩子的又怎會玩得自在?第二,是跟朋友所說的一樣,香港的孩子都很被動,就算想做甚麼想吃甚麼也不敢問,老是要成年人猜問或提議,但為何孩子會變得這樣拘謹?
在思考以上的問題時,又憶起另一片段,數年前,女兒就讀的幼兒園舉辦家庭日,當女兒看見長廊擺放了各類型以「水」作題材的玩意便歡天喜地玩到全身濕透為止。每個孩子經過也想玩那些「水」遊戲,但總被家長阻止,「不要玩這些,會弄濕的」,「水有甚麼好玩,濕泅泅」,「你玩還玩,不可以弄濕衣服」。對不起,連我也不懂得怎樣可以很「乾爽」地玩水。如果「玩」也被困於某個框架和一大堆規則之下,它本來的益處包括鼓勵想像力、展開創作意欲、增加溝通方式,亦會繼而受到限制,像一隻被困在籠內的小鳥,還是懂得飛,但肯定不會像在樹林裏成長的小鳥飛得高、飛得快。
「玩」與長大後工作絕對有關係,兒時的經驗直接塑造長大後的性格和態度,俗語有謂「習慣成自然」,變成「自然」的思想行為就不易改了。從前我每次考慮聘請新同事都會接見香港和海外的申請人,若要回答很學術性的問題,香港的畢業生都能應付自如,但若想受訪者帶出有意思的話題或跟我談天說地,立見高低。這裏的畢業生一般都較被動較緊張,不會放開懷抱討論與工作沒關的事情,但與人交談建立關係是很重要的技能,因為無論做甚麼職位都需要與人交往。「玩」不是浪費時間,能夠無拘無束地「玩」是孩子的任務。
Profile: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