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博格:怎樣才算「成功感」 - 吳志森

父女博格:怎樣才算「成功感」 - 吳志森

穎:
那天,你傳來whatsapp:「入兩粒」,加一串表情符號、十多個「哈哈」,幾乎聽到你的笑聲從電話裏飛出來。
穎,自從你參加了學校手球隊,常有很多困惑:自己的角色是甚麼?表現如何?有沒有貢獻?比賽前夕都有多番掙扎。你不會屈在心裏,都會嘩啦嘩啦地把鬱悶盡情傾吐出來。
你和家姐一樣,都不喜歡我們去看你的比賽,老爸無法知道你的手球打得怎樣。照你自己描述,你雖長得高大,但速度、力度及技術,都不見得有何過人之處。比賽即使可以落場,打得很努力,也苦無入球機會。如果老爸是你這樣的年紀,同樣情況,都會問:我還參加手球隊做甚麼?
那天比賽,你入了兩球,心情大好,開心兩個字,隔幾天還掛在臉上,我們當然也為你高興。
手球比賽過後,又到陸運會,你的表現相當積極,周六日都有練習。比賽過後,又急不及待傳來whatsapp:「唉今日…差一秒…唯一一個中學攞牌機會都冇咗…」這樣的結果,你也沮喪了好一段時間。
老爸當然明白,任何一件事,如果要有動力繼續下去,需要的是「成功感」,成功帶來的滿足,沒有年齡之分,只有經歷之別。
但成功的定義是甚麼呢?「入兩粒」是成功、得獎獲取掌聲歡呼是成功,然而你有沒有想過,美妙助攻讓隊友入球、田徑三甲不入但超過了自己的紀錄,這當然也是成功,更是大大的成功。
穎,世界上絕大多數事情,成功和失敗,都不是絕對的黑白二分,更重要是過程中,累積了甚麼?造就了甚麼?感動了甚麼?學習了甚麼?你的成長如此,現時膠着的佔領運動,何嘗不是一樣!老爸

Dad:
看來我對「成功」的定義太窄了,我覺得跑步超越自己的紀錄是個很大的進步,可是還未到「成功」。但以學界手球為例,無可否認,以前每年「點都入唔到波」的比賽,其實我都在進步,所以今次才能在比數上有點貢獻,嘻。還參加手球隊做甚麼?我不可能一進球隊就打得好,在球隊待得越久,才會有進步。累積進步,才會成功嘛。
至於膠着的佔領運動,整場運動對公民覺醒一定起了很大的作用。記得在上年聽過戴耀廷的講座,他說運動導致公民覺醒已算是一種成功。即使不算真正的成功,仍造就了社會有很大的進步。
P.S.我只是長得比你高一點點罷了,那裏高大啊。XD
Wing

Profile:

傳媒人,關心時事,更關心兩個寶貝女兒的成長。
怡:大學生,探索人生,容易滿足。穎:中學生,愛完美,對生活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