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人口結構是推動新興亞洲增長的動力之一,大批年輕人陸續加入勞動市場,為經濟發展帶來新動力。假設東南亞國家的人口增長可繼續保持逾2%的速度,2025年勞動階層人口將佔地區總人口約68%。而東盟國家(撇除新加坡)的勞動人口更預期會在2020年前以雙位數增長。這些數字意味區內的勞動成本會維持低企,有利於生產。現時,印度工人成本只是中國的三分之一,柬埔寨更只是中國的四分之一。
消費能力增 利零售業
要有效釋放這一股潛藏的經濟增長動力,便需要一個有利於經商及創造就業的環境,因此政府所推動的結構性改革相當重要。市場預期印度總理莫迪及印尼總統維多多兩大改革派領袖,將致力透過打擊貪污、減少冗員、大興土木,帶領這兩個人口分別第二及第四大的國家經濟突破現時的瓶頸,更快速增長。
現時製造業佔印度經濟增長僅12.9%,莫迪已推出「印度製造」計劃,長遠支持製造業,同時帶領數以百萬計的人口走出貧窮,預計未來兩年印度經濟增長可恢復到6%至6.5%。醫療保健股、汽車股、食品製造股等料可受惠。
維多多的勝利令市場憧憬印尼可透過削弱高達五成的龐大燃料補貼,將資金用作支持基建發展。基建開支現僅佔當地經濟增長約2.5%,政府未來將優先投資於港口、鐵路、電力、燃氣管道、農業灌溉和研究等項目。
越南亦是值得留意的市場,當地正重覆中國工業化的成功例子,大量海外資金湧入投資低檔工業,加上政府的稅務優惠,帶動工業加權平均增長率由2005至2010年的9%,快速升至現時的25%。
經濟的結構性改善,可促使家庭收入上升,亦意味更大的消費能力,將長遠造就零售消費行業的崛起,提升包括高端家電,汽車、手機及互聯網等產品消費。據Euromonitor估計,印尼商場銷售額按年加權平均增長13.9%,2018年底便達620億美元。而印度的農村消費力甚至已超越城市,於2010至2012年間已達至690億美元。今年4至9月,印度的兩輪車(如摩托車等)銷售錄得增長16.41%,遠超越整體乘用車的增長,就正正是得益於農村地區的需求。
總結而言,人口結構的長遠變化,除了為經濟帶來更龐大的生產力外,亦同時帶來消費增長故事。這些將使新興亞洲市場繼續成為國際投資者青睞的地方。
富達國際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