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Clive Noffke指出,目前全港住戶為220萬,但住宅單位則有250萬,可見香港住屋並非供不應求,只是分配不均。
再者,香港於2011年已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政府在制訂城市規劃的時候,需要確保本港生物達多樣性以及生態環境不受破壞。
調查假手志願組織
《生物多樣性公約》在1992年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𥧌會上通過,《公約》已於2011年延伸至香港。
港府必須致力於自然保育及保護香港珍貴的天然資源,使現在及將來的人民均可共享。根據《公約》條文,各締約成員有責任保護屬土的生物多樣性,並可持久性使用生物資源。
Noffke認為,香港政府最近的規劃已違反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精神,理由是多項發展項目,包括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條跑道及東涌填海計劃等,均無可避免損害了香港珍貴的天然資源。
令Noffke最不滿的是《公約》自2011年在香港生效至今,港府高層都不聞不問,很多生態調查都交由志願組織進行,整個政府只有漁農署兩個職員跟進。
Noffke認為,《公約》並沒改變政府蔑視環保的態度,所有大型工程只有環評報告把關,但往往只提供對環境破壞的緩解措施,而非從規劃階段就開始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