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林鄭月娥在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指出學聯在跟政府對話過後,立場未有軟化反變得強硬,政府作出了相當的回應和展示了誠意云云,暫跟學聯未有談判空間。此說其實相當之荒謬,政府一邊在對話根本未有提出任何實則的讓步直接回應佔領者訴求,一邊只是強調學聯的立場毫無退讓。試問政府未能正面回應訴求,學聯又怎會改變立場?
政府在對話過後,只是提出了兩個「回應」,分別是一份予國務院港澳辦、沒有憲制效力的民情報告,以及討論往後政改安排的多方討論平台。然而對於佔領者來說,政府對公民提名、廢除功能組別、撤回人大決議,以至真普選都是未有任何正面回應。即使是學聯,在過去強調必須要立即落實公民提名、廢除功能組別,變成要求落實、訂立公民提名、廢除功能組別的時間表與路線圖,這亦是為日後發展留有一定空間,可是似乎政府卻愛理不理,對此不予任何表態,這又是政府解決問題該有的態度?
說是對話,但內裏實是政治談判,雙方不可能只是堅守立場,沒有任何互動。學聯一方希望政府提供一份具備憲制效力的政改補充報告予人大常委會,可是政府只是堅持人大決定不可撼動這般老套重複的說法。若說學聯態度強硬,似乎政府的態度更是鐵板一塊,不懂聆聽民意,斷送香港的民主前途和社會利益。
另一個非常荒謬之處,就是政府會認為警方借助法庭禁制令之許可,協助持禁制令一方「清理障礙物」,能夠解決當下佔領運動所帶來的施政困局。其實不用禁制令,警方也可以憑佔領者堵塞交通、非法集會為由驅散佔領者,從而清場,可是警方仍然容許示威者持續佔領三大佔領場區,可見即使是執法部門,都看得清今次的佔領運動是市民自發的政治運動,難以透過執法以解決問題。然而政府無心以政治手段解決問題,反借助法庭頒佈禁制令的權威,以捍衞法治為名務求令佔領者就範,知難而退。
可是,即使佔領者願意服從法庭禁制令,又是否等同服氣?即便可能有一天整個金鐘都下了禁制令,不許市民堵塞交通,可是不代表佔領者不會堵塞他處,甚至來一次真正的「佔領中環」,最後影響的範圍只有更大,清場贏了,可是輸了解決問題之契機,值得嗎?政府官員一天不拿出勇氣以政治手腕解決問題,只願意在禁制令和法治的面紗背後指揮大局,實在難以解決當下的政治困局。種種更激烈的政治運動只會無日無之,議會亦只會被迫延續種種的不合作運動,最終令政府陷入無法管治的狀態,不是社會各界所樂見。梁振英既然於上任之時自詡為改革派,希望政府「大有為」。但在這種政治氣氛之下,不單是政改方案難以於立法會獲得超過三分之二議員通過,而各項政策亦只會飽受拉布和議會抗爭的煎熬,大有為之說只會成為空中樓閣,鏡花水月。梁振英政府,以至北京當局若想避免上述情況之出現,也只能回應市民訴求,修正人大決議,落實廢除功能組別、實施公民提名的時間表與路線圖,給香港人一份信心。
所謂政治問題,政治解決,便是促請政府正面回應市民訴求,給予市民一個真正具競爭、市民具充足選擇的一個真普選。這除了考驗到特區政府的管治,更是對一國兩制成功落實的試煉。
莫鍶軒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