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廈天台愈來愈少城市農夫的哀歌

工廈天台愈來愈少
城市農夫的哀歌

香港政府對新界東北、大嶼山,甚至郊野公園虎視眈眈,發展是「硬道理」,農業被迫式微,上水古洞復耕承諾未兌現;但在同樣擠逼的國際都會三藩市,當地政府卻破天荒貼錢獎勵地主耕種。

今年,三藩市政府推行獎勵城市農業法案 (Urban Agriculture Incentive Zones Act),以減物業稅形式,鼓勵業主將空地轉變成花園,提供誘因令他們和城市農夫合作,持續發展農業。參加計劃的申請人必須要符合兩大條件:第一、花園要開放予公眾參觀,用作耕種或教育用途;第二、五年內花園不可更改作其他用途。計劃實行後,當局會每年監察。經營了7年公眾花園的當地居民Aaron Roland,十分歡迎這項政策:「其實城市有很多空地,我很驚訝籬笆後這麼多土地,竟從未被好好善用。」

三藩市城市花園專家Eli Zigas直言這筆「交易」絕對划算:「沒錯,政府是少了收入,但我們卻有更多綠地。」七月下旬,監事會議(Board of Supervisors)已通過這項法案,2015年10月開始接受申請。三藩市將成為加州第一個獎勵農業發展的城市。

減稅促進市區農業發展,在香港是否可行呢?在香港經營了三年「都市農莊」的林世昌表示,香港重建速度快,市區耕種發展也面對可持續經營問題,但因為私人業權複雜,三藩市這項政策難以在香港實行。現時,「都市農莊」只能容身於工廠大廈的天台,林先生經營三年,仍未達到收支平衡。林世昌建議政府主動釋放公共空間,如允許在荒廢官地上耕種;在城市規劃上,亦可包含耕作用地。

他認為市區耕作發展是有前景的,不少都市人喜歡以種植來減壓:「一上來天台,便是另一個空間,脫離繁囂和都市節奏,效益不能單從帳面價值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