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籃球夢,通常在21、22歲左右就幻滅,隨着步出社會,生活逼人,自自然然將心力及時間放在工作上;剛剛的亞洲大學生籃球賽,香港雙殺南韓而取得季軍,賽後教練譚偉洋亦有感而發,指香港的小將在青年賽層面不落人後,可惜因缺乏出路,結果在完成學業,投身社會後再難進步。就算打上甲一,亦因水平有限而難望再上層樓,當今的出路,只有CBA或其他亞洲聯賽。
近年不少台灣好手如林志傑或田壘等俱在CBA搵食,主因當然是台經濟不景,出國打波所賺的錢更多;另一原因是CBA不惜工本,請來不少高質外援,今季較為人熟知的如北京首鋼的馬貝利、由世界和平變為熊貓之友則效力四川金強等。不要說同場比賽,單是與這班好波之人一齊練習,學到的已畢生受用。
要打CBA,近年越來越難,因為班主們不再盲目花錢,對球員的要求也更高,沒有門路根本打不進。作為CBA的唯一港將,羅意庭今季轉投江蘇南鋼,這位27歲的香港首席後衞,之前也透露過在CBA頭一季完全打不出水準,是因為體能跟不上。打籃球,體能及身形佔了很大的部份,若太過單薄,連「攞位」和防守也做不到,幾好波也是徒然。CBA一直設有體測以確保球員質素,包括折返跑、深蹲、臥推等;最難的還是射籃測試,要求是在2分鐘內,3分至少要投24中15,又或2分波射30中20或以上,而且要自己執波(根據內外線球員而定,部份球員有優惠)。雖然這種測試流於僵化,對高佬或有傷的老將也不公平,但當作體能的指標,也有參考價值。
近年香港湧現了不少年輕好手,在亞大籃中表現搶鏡的陳兆榮(圖)就是上佳材料,知道他將會試全職打籃球,看CBA的標準,肯定先要改善單薄的體型,以及防守工夫。希望香港小將都可把握機會,如阿庭般殺入CBA磨練,否則打多幾季甲一,挑戰有限下,到時再想外闖就難如登天了。
文:仙道彬
熱愛睇波,更愛落場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