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滬港通後的人民幣 - 利世民

利字當頭:滬港通後的人民幣 - 利世民

有人說,滬港通後,因為多了一種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所謂對人民幣的需求也會增加。金管局也宣佈,由一周一赴,香港人每日兌換兩萬人民幣的限制亦會撤銷,理由是,本港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已經超過一萬億元,在離岸市場平盤,應該不會有大問題。
無錯,正常的情況下,離岸市場平盤,不會有問題。事實上,只要沒有槓桿,實貨交收,甚麼情況,調節都是透過價格去進行,這是經濟學的第一課。
問題是在不正常的情況下,究竟這個離岸市場能否應付突然的變數?離岸和在岸兩個市場,既非完全流通,又不是沒有流通。人民幣的流出和流入,才是調節機制的關鍵。人民幣資本賬並非完全開放,說得白一點,就是在大陸拿着人民幣要換外幣,要審批;在那人治社會,甚麼時候可以換,甚麼時候不可以,誰可以,誰不可以,規矩,你懂的。香港這邊廂,就算之前有每人每日兩萬元這個所謂的規定,但大家都知道要買多少,總會買得到;雖然可以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但習非成是,才是真正對法治的削弱。
假如大陸股市忽然崩潰,透過滬港通買了A股的集體拋售手上股票套現,結果會是怎樣?理論上,最多三千億一下子要轉成港元,但這筆離岸人民幣,卻不能全數回流,結果只會令離岸人民幣幣值下跌。當在岸和離岸價的落差到一定水平,難以避免出現各種千奇百怪的事,包括有人將人民幣現鈔提出,螞蟻搬家地偷回北上套戥。當然,現象也同樣可以套用在大陸的港股通那二千多億的資金。經濟學裏,這現象叫The Law of One Price,推測準確得令人覺得可怕。
屆時金融監管機構會怎樣對應?會禁止提取在港的人民幣戶口嗎?變相的Bank Holiday,只會令到市民對銀行的信心動搖。在「不正常」的日子,忽然的政策轉變,只會波及影響到其他資產類別。市場,只有開放和封閉;半開和半閉,都不是穩定的狀態。陳家強曾經講過,出現極端情況,滬港通可以突然休止。這篇寫在滬港通開車前,立此存照。
要是被我不幸言中,按照這個政府的慣例,恐怕到時又會推說是國際炒家興波作浪。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