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之後 公共空間誰屬?

佔領之後 公共空間誰屬?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日前指佔中已經「時日無多」,清場風聲不絕於耳。一群有心人早前組成「雨傘運動視覺文化庫存計劃」,希望趕在清場前收集別具創意的佔領物品,希望讓這些顛覆了空間使用「潛規則」的物件,保存於民間,有助日後作研究公共空間之用。影子長策會成員龍子維認為,香港道路空間向來方便富人,佔領運動提高了大眾對公共空間的意識。
記者:葉瑞媚 攝影:馮就康

佔領區上示威者掛上的海報或直幡,改變了原有空間的用途,令馬路變成一個廣場,一個各人能自由表達意見的公共空間。

所謂的公共空間是指不限經濟或社會條件,任何人有權進入的地方。儘管香港有不少休憩用地,但有諸多限制,不利使用者停留。但佔領區中卻看到香港難得一見的景象,例如連儂牆、海報、直幡上,各人能自由表達意見。香港文化監察主席楊雪盈(Clarisse)指:「平常在街道上所見的都是政黨橫額,很少看到是市民自行提出一個信息,與其他人分享;這些創意改變了原有空間的使用用途,令馬路變成一個廣場。」

佔領運動同時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馬路使用權的爭奪戰。根據規劃署2013年的資料,香港1108平方公里的土地內,有40平方公里為運輸道路,與市區公私營房屋所佔的41平方公里相若。69多萬輛車,七成是私家車,它們使用的空間,竟然等於600萬人居住的空間?影子長策會會員龍子維說:「究竟有甚麼人會使用馬路呢?往往是社會上經濟有能力的一群,而我們作為市民大眾,反而使用不到馬路作為公共空間。」

平常在街道上所看到的大多是出於政黨的橫額,很少看到是市民自行提出一個訊息與其他人分享,但現在每一位市民也能張貼出自己的意見。

佔領運動同時亦引起了馬路使用權爭奪戰。

佔領者對城市空間多了一份自覺,佔領之後,可以怎樣更好地運用已有的空間?研究城市空間的黃宇軒(Sampson)指,金鐘佔領區可作為未來城市規劃的參考。「我們以前常說城市很侷促,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我們不會活躍地使用公共空間,不會覺得公共空間是屬於我們的。但今次之後,我相信大家看到一種可能性。」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諮詢會正討論如何管理公園,黃宇軒於會上提出參考金鐘的方法,由下而上的管理,減少限制;可惜政府卻未必會接納此建議。

相關新聞:
抗爭物品點算好 民間博物館有無得諗?
http://bit.ly/1xtV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