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特首梁振英面見習近平表態有信心處理佔中的翌日,當局即刻宣佈滬港通將於下周一(17日)推出,中港股市應聲上揚。同一日,前特首董建華率領梁錦松等舊部成立「團結香港基金會」,一個「好」字當頭,想要打救「一輩子不可能買到樓」的青年人。似乎,不論從經濟和政治上,當局都在釋放出訊息——佔領行動可以休矣,香港仍是繁榮之地。
且不說交易門檻50萬的滬港通,將一般市民排除在外;滬港通的構思,更多的是為了打救沉淪已久的內地股市(要買港股,早有港股直通車),對香港本土經濟的益處,是很有限的;如今在雨傘行動陷於膠着之境的時候推出,轉移注意力、穩定投資者信心的意味遠遠大於其實質作用。《南華早報》評論道,佔中初期,滬港通延遲推出,是中央要藉以表示其對香港事態發展的不滿;目前民眾對佔中運動的支持正逐步減弱,滬港通就是習近平給予梁振英的一份禮物。習總給梁特首的這份「禮物」,對精英階層來說,多少是到大陸分一杯羹的機會;但對於中下階層,實在從中看不見有任何有利的前景。
令人注意的是,董伯伯此時率舊部還朝,點明是要解決政改爭議——「全香港可能會沒完沒了咁抗爭、鬥爭、內耗。咁嘅情況之下,香港可以唔倒退咩」,似乎是決心要帶香港人走出泥淖。可是,近耄耋之年的董伯伯,將年輕人上街的原因僅僅歸為「買唔起樓」,其實是太不了解這一世代的年輕人了。物價高漲、樓價飆升、在職貧窮、階層固化等原因,的確是年輕人不滿情緒聚集的直接誘因;但是,這些現象的背後,是政策的不公平,而支持不公平政策持續運轉的,正是不公平的政治選舉制度。
歸根究柢,香港亂局的根源,是精英治港的管治模式。滬港通解決不了香港的深層次矛盾,董建華提的「促進高端科技,為年輕人就業、創業提供新天地」,更是蜻蜓點水的表面文章。因為香港的問題根源,正在於他們這批背靠中央的大佬。
回歸以來,中央延續精英治港的方法,其實說穿了,不過是買辦治港。買辦們需要回歸後繼續獲得政策上的優待,於是成為中共政權在香港的政治代理人,這種「侍從」關係,本身就是靠利益互換來持續和穩固的——中央要的是政治權力,買辦們要的是經濟利益,而中下階層的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都一一被忽略了。這種模式蘊含的階層矛盾,在經濟起飛階段,因為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的存在,並沒有那麼明顯;但是,一旦經濟增速放緩或者停滯,社會中下階層就因為缺乏保障而首當其衝成為受害人,社會矛盾即刻顯現。已經過了製造業主導階段的香港,自然是需要產業轉型,但這轉型期間中下階層的陣痛,需要同時由政府進行舒緩,而不是放任不管;因為香港這個號稱全球最自由的市場,亦是《經濟學人》評選的權貴(裙帶)資本主義指數(crony capitalism)排名第一的城市。
以董建華為代表的「商而優則仕」的這些大買辦階層來治理香港,已經被歷史證明是失敗了的;如今梁特首這個聽話的新代理人的失敗,亦證明忽略香港社會現有矛盾、採取嚴酷治理模式的後果,只能是將港人逼上街頭。但是,兩者雖有矛盾,終究是要靠在北京這棵大樹下的。中央招募了他們到麾下做代理人,自然亦要平衡他們的矛盾和維護他們的利益。中共將自身政權的穩固與大商家的利益綁定在一起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香港如今的管治困境——這正是中共的罪與罰。試問,在這種管治模式下,由建制派大佬把持的議會和聽北京話的港府高官們,有哪一個,會真正面對香港人不滿的根源?
董建華呼籲結束佔領,我是同意的。佔領自然是可以結束,但爭取真普選的路卻不能停止。因為政制不民主化,政策必定會向精英階層傾斜,基層的反抗就不可避免。香港的亂源在此,任何想要掩蓋、轉移或者模糊焦點的舉動,都是不智的。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