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港事 - 賀越明

「戲」說港事 - 賀越明

北京有學者考證,鄧小平青年時期五次踏足香港。雖借道路經,未曾久居,但他對香港不陌生,至少有些感性的認知。如何在英國「租借」期滿時收回香港,是他親自謀劃決策的大事,為此花了不少心思。畢竟已載入史冊,所以《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部電視劇,有不少戲說港事的內容。
其中「戲肉」,當是鄧小平與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的會晤。在第三十三、四十四集,以先後會見港督麥理浩爵士、英國前首相希思鋪墊,顯示他對香港問題的決策地位,第四十五集亦即一九八二年九月,終以「鋼鐵公司」的個性與「鐵娘子」硬碰硬。雙方會晤時唇槍舌劍,言辭火爆,但鄧的有些言行並不妥當。如他和戴卓爾夫人握手時說「英國的首相我認識好幾個,不過現在都下台了」,不知是否原話,突兀而失禮。又如他講話時不顧外交場合的禮儀,一手夾香煙晃動,一手朝對方指點。但上網查看這次會晤的視頻檔案,鄧居左首,說話時舉起左手朝向自己而動作,並無冒犯對方的手勢;而且神情輕鬆,不像演員雙目含怒,面部繃緊,咬牙吐字。該劇塑造鄧小平「千古一人」的形象,編導演的功力似有不足。
劇中對主管香港事務的人物及關係,設置和描述都有些紊亂。那位港澳辦主任姓廖,但身材較瘦,言談拘謹,不像大腹便便、豁達風趣的廖承志。兩人談話,鄧小平一會叫「廖主任」,一會又稱「廖公」,更是莫名其妙。假如稍知鄧、廖之間的關係,便明白兩個稱呼都不對瓣。別說私底下,即使公開場合,鄧都會以粵語「肥仔」稱之,不帶官銜;他比廖年長又位高,更無可能尊為「廖公」,那是香港左派和愛國富商專用的諛稱。
還有個田志遠,原從事政策研究,後調查香港社情,調任港澳辦副主任與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談判香港問題,兩年過後,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和對方來了個《中英聯合聲明》草簽。這樣的處理,旨在抹去時任總理代表中國簽署聯合聲明的趙紫陽,卻因層級過低而使鄧小平無法在儀式上亮相。須知,他當年以中央軍委主席、中顧委主任之職,不拘體例到場並位居國家主席、總理之前,正是要在那個歷史性場合留下身影,顯示對收回香港的決策之功。可歎這番苦心,卻讓製作該劇的「鄧小平研究專家」隱沒於無形。
這些專家對港人也知之甚少。劇中,國家旅遊局盧局長向鄧小平彙報包氏父子欲捐千萬美金蓋酒店,竟說「這些僑胞愛祖國愛家鄉」,把港人與華僑混為一談。那個香港商會副會長羅啟民從羅湖過關,居然跪地親吻泥土,還喃喃自語「祖國,我回來了」,好似從小被賣豬仔到北美當苦力的老華僑返鄉。這種假到肉麻的情節,香港觀眾看了,定會笑到見牙唔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