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運動已進入第二個月,雖秩序井然,佔領面積亦有所收縮,但建制派及一些偏頗的媒體仍不斷抹黑,每每指佔中影響經濟民生,企圖令民意轉向。這些迷惑之詞往往出自高官學者之口,惟謊言絕經不起數據的檢驗。
不少樓市專家信誓旦旦指佔中勢拖累樓市,惟中原城市大型屋苑領先指數在佔中期間屢創新高,至近期才回順。旅遊業方面,據港府向立法會提交的資料顯示,佔中初期訪港旅客升逾11%,當中內地旅客亦升逾15%;而新地代理租務部則稱,廣東道雖曾被佔領,但旗下新太陽廣場未受影響,國慶黃金周生意額及人流均有雙位數增長,並對聖誕節經營狀況感樂觀。剛結束的美酒佳餚巡禮入場人數升近三成,維園年宵攤位競投激烈,糖街快餐攤位以破紀錄成交。
過往民主常常被指不利經濟發展,只有威權政府才能統一調撥資源促進發展,如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及朴正熙、全斗煥時期的南韓,但近十年不少研究得出相反結論,指民主政制可促成政權和平輪替,製造穩定的營商環境,當中的表表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他指出威權政府有利經濟發展的論述,不獲統計數據支持,而經濟快速發展往往需要寬鬆的經濟氣氛,而非嚴酷的政治體制。
佔領運動所追求的真普選,大體包含公民提名及取消功能組別等元素,能給予市民必要的制衡力量,從而保障新聞和言論自由,形成長治久安的政經格局,然而構建這條民主康莊大道並非沒有代價,如佔領道路確令交通不便,惹來一些非議。
反觀70年代興建地鐵時,地盤圍板處處,極為不便,遭戲稱「地下鐵路圍你建造」,以及目前在建的沙中線,令馬頭圍一帶大幅改道,小商戶叫苦連天,卻鮮有輿論向建造者發難,因為大多數市民均明白,天下沒免費午餐,長期利益可彌補短期不便。
現時街頭露宿的佔領者,正是民主大道的建造者。他們按中共在回歸前承諾的民主遠景,滿以為如前港澳辦主任魯平在93年撰文所指,「將來香港如何發展民主,完全是香港自治權範圍內的事,中央政府不會干涉」,但人大決定「落閘」,封死了民主進程,港府一眾高官既交不出路線圖,也沒有時間表,卻鼓吹「袋住先」,還使出中共「群眾鬥群眾」的文革把戲。
佔領者堵住道路乃逼不得已,始作俑者是錯誤反映民意的建制派,及專橫的中共高幹。佔領者縱有瑕疵,但如魯迅在《戰士和蒼蠅》一文所指「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公眾應體諒佔領者這群民主戰士。
曾健成
社民連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