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滬港通開通,A股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廢武功!A股屢創多年新高,但本港三隻交投最活躍的A股ETF——安碩A50(2823)、南方A50(2822)及華夏滬深300(3188)股價未跟足之餘,溢價狂升現象亦不復見,部份更現折讓。基金界解釋,未來可透過滬股通入場,成為ETF溢價縮水主因。
記者︰李嘉麟
以往本港或海外投資者要買A股,只能透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配額,或透過追蹤A股指數表現的ETF進行。QFII配額主要由外資大行擁有,未獲QFII的基金或機構投資者借用配額投資涉及高昂收費,故透過A股ETF成為大路選擇。因此,A股ETF過去一直需求強勁,出現高溢價是常態。
華夏滬深300曾折讓
歷史最長的安碩A50,2010年起溢價最高達15.6%,平均溢價也達5.6%;及至2012年,南方A50、華夏滬深300等ETF相繼推出,供應增加令A股ETF溢價明顯收窄,南方A50溢價最高見5.6%,華夏滬深300則見4.3%,可見溢價與供求有直接關係。
自4月份宣佈滬港通出台後,A股ETF吸引力明顯大減,安碩A50今年溢價低見0.3%,昨日則為0.81%;南方A50最低為折讓1.2%,昨日為折讓0.4%;華夏滬深300今年最多折讓2.1%,昨日則有輕微溢價0.1%。
今年表現跑輸大市
此外,由於ETF溢價收窄甚至出現折讓,加上幾隻A股ETF重兵金融股如平保A股,今年表現失色,拖累相關ETF今年大幅跑輸大市,安碩A50今年僅累升2.3%,南方A50及華夏滬深300則分別錄7.9%及12.9%升幅,遠差於滬綜指同期升16.7%。
豐盛金融董事黃國英解釋,以往借用QFII配額使費要1至2厘,除非是本身有QFII配額的基金,否則一般會透過ETF投資,以前缺乏投資渠道下ETF出現「效率溢價」,現在滬港通開通,溢價消失相當正常。旗下基金亦透過滬港通買A股好過,初期買折讓A股是金科玉律,對象如平保、太保、華能等A股。
東驥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指出,近期基金藉滬港通消息先行沽貨獲利,但相信滬港通中長線有利內地股市,吸引資金流入A股是其次,更重要是增加內地市場信心,單是吸引內地投資者入市,足以令A股進入牛市,故旗下基金已準備好滬港通戶口,待通車後投資。
滬綜指昨日觸及2500點關倒跌收場(見另文),拖累港股虎頭蛇尾,恒指最多升過187點,收報23808點,僅升63點(0.27%),主板成交960億元。H股指數收報10652點,升36點(0.34%)。
部份大折讓H股顯著回吐,馬鋼(323)、重鋼(1053)及儀征化纖(1033)跌逾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