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趨踏實】
阿里巴巴上市至今表現,是科技股今年的寫照。納指本周貼近十四年高位,今年累升約11%,表現冠絕美股三大指數。雖然泡沫之說不絕如縷,惟對比千禧科網泡沫時期,現時科技股的營運及基本因素,都較當年「踏實」和「穩健」。
企業良莠不齊改善
2000年納指十大股份,例如微軟、思科、英特爾等,現時的市值已較當年大減,而經過多年「淘汰」後,現時的納指企業數目亦遠低於千禧年,良莠不齊的情況明顯改善,留得低的均是較穩健及成功轉型的企業。
回顧1999年底,納指的市盈率(PE)達152倍,較目前的63倍高逾倍。個別企業PE亦不及當年誇張,以雅虎為例,PE由14年前的787倍,回落至周一的53倍,泡沫爆破風險及殺傷力明顯較細。
結構方面,當年資訊科技相關的企業佔納指57%,但截至去年底已減至38%。其中以軟件這類非實業為主的企業佔比更由24%減至10%,取而代之是生化產品、收費電視及醫藥等有實業的企業。
分析指,包括藥業、大數據(Big Data)、雲端、機械人及智能工廠等業務的科技創新,將會繼續帶動科技股的需求,業務性質及業績均支持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