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思維不能解新問題(資深傳媒工作者 吳志森) - 吳志森

舊思維不能解新問題
(資深傳媒工作者 吳志森) - 吳志森

風聞已久,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的智庫,終於高調現身。雖然董不只一次否認智庫與下屆特首選舉有任何關係,但從智庫的名單,從重要成員梁錦松在智庫成立時儼如主人家的表現,無法不令人聯想,董建華成立這個智庫,是「皇帝製造者」,目的是為2017年特首選舉鋪路,而真命天子,應該就是梁錦松。
董當政年代,梁錦松由商入官,擔任財政司長,做官前已領軍教育改革,將教育商品化引起教育界強烈反彈,公務員減薪亦使公務員極大不滿,梁錦松任內推行的政策,無法得到持份者認受。但他由財經界、銀行界、再主理教育、然後擔任財政司長,棄商從政,一步一步踏足各政策範疇,隱隱然看到刻意培養,鋪排坐上特首之路。如果梁錦松不是因為稅前買車醜聞而黯然辭職,如果董建華不是腳痛要提早下台,香港的第二任特首,應該是梁錦松而不是曾蔭權。
歷史和政治都沒有如果。當不少人對董建華高齡高調復出感到驚訝的時候,2017年特首的競逐比賽,已經吹響號角,梁錦松的曝光率將會急速增加,透過可靠而和諧的建制傳媒,做個人專訪,談心路歷程,再系統地闡釋全局政治和本地政策的觀點,時機成熟,就會透露參選意向。而董建華的團結基金智庫,就會成為梁錦松最重要的內閣來源和政策班底。
但這個智庫的成員,不但年齡偏大,平均竟高達55歲,更有太濃厚董建華色彩,包括梁錦松在內,不少都是董時期重用的舊臣,只看名單,不用他們開口說話,就有董班子回朝的味道。
董建華當政,香港陷入水深火熱。董的庸碌無能,對危機反應遲緩,這都只是僅僅超過十年前的事,我們都記憶猶新,成為港人永不磨滅,相當痛苦的集體回憶。董建華已經變成失敗的符號,董班子更是痛苦政策的推手,由這幫人組成智庫,捧出2017的未來特首,未開始,從整體觀瞻上,已犯了無可彌補的錯誤。
存在決定意識,年齡決定思維。梁錦松在智庫成立典禮中發言,人們無法不解讀成為他試水溫的政策宣言。但梁錦松卻老調重彈,對當前的社會問題,包括年輕人積極參與的佔領運動,仍是一成不變的用舊思維解讀:「目前年輕一代,尤其是低下階層的一代缺乏向上游的機會」「過高的房價已經導致青年對未來絕望」「他們要求改變是可以理解的,應該支持的」「政、商、學界與青年學生加緊討論,增加公有土地劃撥,建更多公屋」。
如果梁錦松這種思維正確,仿效澳門每年派錢已可解決一半社會問題,餘下的一半,就是向每個年輕人派一層樓,保證佔領者會乖乖回家,永不出來「搞事」。用老舊的思維方式來應對新生事物,永遠不會找到事情的核心。
董建華梁錦松提早敲響特首選舉的戰鼓,雖然無論面孔政策和手法都相當老舊,但總算是相對理性,有路可捉,有迹可尋。相對尋求連任的現任特首梁振英就令人震慄得多。滬港通突然煞停,不少人怪罪佔領運動,視為對港人的懲罰措施。梁振英到京獲習近平接見,除了以「疾風知勁草」勉勵一番,梁更對習保證,會「維護香港法治精神」「令香港秩序回復正軌」,之後,馬上宣佈滬港通下周一開通。
這個訊息相當可怕,清場謠言滿天,更是殺機重重。梁振英為了達到經濟利益,令自己的政治地位更為穩固,不惜犧牲香港人的人權、民主、法治和表達自由等核心價值。以清場換取滬港通,各佔領者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