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
習近平與安倍晉三舉行了會晤,但未必意味中日關係「破冰」,因中日間三大難題依舊難解,由此誘發的矛盾衝突隨時會發生。這次習安會中方更多屬「畀面」外交,稍帶也想利用日本;對日方而言,安倍見習是要緩解國內政治經濟壓力。雙方各有目的,關係未必改善。
日本《產經新聞》指,中日𥧌會是在雙方「四點共識」基礎上舉行,但四點共識其實是各說各話。歷史問題,安倍拒寫上不參拜靖國神社;領土問題,中方指日方「承認釣魚島爭議」,實際上共識用詞日方解讀是中國漁船闖入致爭議,中文用釣魚島,但日文仍用尖閣列島;安保問題,中方未允諾恢復兩軍海上熱線。換言之,中日原有立場沒變。
安倍「低頭」為執政加分
北京獨立學者章立凡認為,習近平會安倍,中方只是作為APEC東道主的基本禮節,是象徵性禮遇,不代表中日關係改善;當然在中國力推亞太自貿區、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等背景下,北京給面子安倍也有微妙之功。
東京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日本問題專家布朗(James Brown)指,安倍二度任相以來,日本與周邊國家關係嚴重惡化,與中韓兩大國𥧌會停滯,執政面臨很大壓力,形勢逼他須「低頭」見習;另日本經濟下滑厲害與日中關係惡化也有關;加上中國強勁經濟、美國等竭力討好,安倍須透過「安習會」為其執政加分。
多維網/《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