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橫額﹑水馬樓梯及關二哥,這些抗爭的物品已經成為了示威者最好的戰友,然而去到清場的一天,可能會被當垃圾清走,只剩下凋零的碎片。從事城市研究的黃宇軒(Sampson)亦不甘這些記錄了香港歷史的物件消失,故成立了「雨傘運動視覺文化庫存計劃」,致力保存佔領物品,用作學術研究,甚至辦民間博物館。
記者:葉瑞媚 攝影:馮就康
「在十月初的一個晚上,我行過灣仔時,灣仔已被清場了,看到許多藝術品被遺棄。我想將來如果金鐘﹑銅鑼灣和旺角,也不幸被清場的話,這些東西可能會遺留下來。」黃宇軒表示,成立「雨傘運動視覺文化庫存計劃」是希望於清場前一刻,能夠運走佔領物品,將物件保存於民間,好讓將來用於研究及撰寫這段香港歷史。庫存物件有兩個準則,一是該物件改變了空間的使用用途;二是該物件體現出市民的創意。當前目標是金鐘的樓梯和直幡;因為金鐘的樓梯,原本由幾個水馬,到後期加上卡板和地毯作梯級,竹枝搭出扶手。一條完整穩固的樓梯,由市民自發創作而成,有助日後對空間使用的學術研究。
庫存計劃的義工將會觀察佔領區的物件,進行訪問,盡量尋找作者,再與該作者商量。若作者表示在清場前一刻,沒有能力收回作品,他們才會收走保存。現時該計劃已集合到過百名義工,除了收集保存,還要跟時間競賽。庫存計劃負責人Clarisse說:「因為創作會隨着時間,受到風吹雨打,或不同人為作品加上改變,故需要不斷拍照記錄。」黃宇軒則指,現時並未有概念舉辦任何有關雨傘運動的博物館或展覽。不過即使佔領完結,他們的抗爭未會停止,下一個戰場便是利用庫存做研究,以抗爭者的角色撰寫雨傘運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