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銷數十分龐大的《成報》有一個飲食專欄「七家食德」每日分由陳非,簡而清,過來人、梁多玲、封于陽、漁客與區區輪流執筆,轉瞬三數十年過去了,「七家」之中四人已先後離世,只餘封于陽、漁客與區區依然健在。
漁客是土生土長的流浮山原居民,對海鮮有廣博認識,專欄文章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不獨趣味盎然更大有參考價值,區區從中得益不少。
最明顯的例子是拜讀了漁客一篇大作才搞清楚斗門大蝦與青背「籠」之間的關係和糾正了一向誤寫為青背「龍」的偏差。
卻原來漁民土話稱米為「籠」,大蝦的膥其狀如米故稱之為蝦籠,這種大蝦在農曆歲晚至清明之前「上籠」背部呈青綠色故稱之為「青背籠」。
當時得令的「青背籠」肉質豐美,蝦膥香滑堪稱蝦中極品,一到三月「褪籠」風味便大打折扣。
搞清楚來龍去脈之後才發覺有些海鮮販子在盛暑之時也大吹大擂推銷「青背籠」簡直是個笑話。
提起「青背籠」不由想起五六十年前「香港六記名食」之一「合記蝦皇粥」,那用「青背籠」生滾的「蝦皇粥」滿泛脂膏香滑鮮美無比,是以知味食家趨之若鶩。
當年坊間流傳「香港六記名食」之說,除「合記蝦皇粥」之外,還有「楚記燒肉」、「斗記沙茶牛肉爐」、「操記掛爐鴨」、「鏞記燒鵝」、和「九記牛腩」。
時至今日合記、楚記、斗記、操記俱往矣,「六記」只餘鏞記與九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