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迷思 手術麻醉知多啲

破解迷思 手術麻醉知多啲

【本報訊】麻醉手術雖然已非常普遍,公院病人接受全身麻醉手術前,更要先見麻醉科醫生,但仍有不少人對麻醉程序一知半解,例如認為麻醉會令人「冇記性」,又誤會麻醉科醫生在手術期間很清閒,甚至是全身麻醉比局部麻醉危險等。香港麻醉科醫學院榮譽秘書陳建昌醫生拆解種種有關麻醉的迷思,其實麻醉科醫生在手術室中要時刻一眼關七,包括監察病人的心肺功能、協助輸血等,並不清閒。病人在術前則要全面禁食,更最忌吃中藥補品。
記者:梁麗兒

一周前忌吃補品中藥

不少市民認為做手術會損害身體的元氣,所以術前要多吃補品、中藥「補一補」。但部份中藥材會影響病人做手術,例如杜仲、黃芪及桂枝均有利尿作用,會帶走體內的電解質,引致鉀質過低,增加手術期間出現心律不正的風險。人參、丹參則有抗凝血功能,手術病人若未能凝血,有可能令失血量增加。麻黃會增加心臟負荷,可令手術病人的心跳加快、血壓飆升,故建議病人在手術前一周,避免吃中藥材產品,當中包括中藥、湯水、涼茶,甚至「焗杯花旗參茶」都應該避免。

麻醉醫生要一眼關七

「Gasman」是麻醉科醫生的暱稱,但他們不只是提供麻醉藥,醫生在術前會做一系列評估,包括選擇最合適麻醉方法。當病人進入手術室後,醫生會進行麻醉,將揮發性麻醉藥轉化成氣體,連同氧氣、「笑氣」輸送予病人。外科醫生開始做手術後,麻醉科醫生便須監察病人的心肺功能、氧氣量和血壓,若情況有異,隨時要拯救病人。如病人失血太多,更要協助輸血。部份病人進行內窺鏡手術時,因橫膈膜被推高,腹腔氣壓變高,致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影響呼吸,麻醉科醫生負責調校呼吸機,加快排走二氧化碳,讓病人可正常呼吸。

死亡風險低於0.001%

麻醉方法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脊椎麻醉及鎮靜麻醉(sedation),各具風險。全身麻醉即病人在手術期間完全失去知覺,可誘發隱性心臟病、肺炎等,但風險低於0.01%,並有一定死亡風險,約十萬分之一。局部麻醉如在臂神經線打麻醉藥,令手部失去知覺,以進行駁骨手術,此種局部麻醉方式又叫區域麻醉,風險包括藥物錯誤入血致中毒、神經線受傷等,風險低於0.01%。脊椎麻醉多用於剖腹分娩的孕婦身上,麻醉風險包括血管被刺傷致流血,並壓着神經線,令病人癱瘓,但此風險極低、約十萬分之一。鎮靜麻醉則屬於輕量的全身麻醉,多用於輕微手術或檢查,如胃鏡、大腸內窺鏡等檢查,與全身麻醉一樣,可誘發病人的隱性心臟病,亦有一定死亡風險,如因氣道阻塞,引致窒息死亡。

麻醉藥不損害記憶力

舊一代的麻醉藥會在病人完成手術後,約數小時至10多小時甚至一天後,才會經尿液或呼吸過程完全排走。病人蘇醒後,仍會感到混沌、未能集中精神,要待藥力消失後,才會回復精神,故容易令人誤以為麻醉藥會令人記性變差、變蠢。麻醉藥對成人一般不會有長遠影響,至今也沒有臨床研究顯示,麻醉藥會損害記憶力或腦部組織。隨着藥物發展,新一代的麻醉藥逗留身體的時間已縮短,病人在術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內,麻醉藥已可排走,令藥物的影響大減。

手術前六小時禁飲食

為何病人手術前要禁食?原來麻醉成份包括肌肉鬆弛劑,會令全身內外的肌肉放鬆,包括連接食道與胃部的肌肉、即括約肌。當括約肌放鬆了,無法正常運作,就難以阻止食物反芻。所以,若病人術前曾進食,胃部仍藏有食物,會構成危險,包括手術期間食物倒流入肺引起肺炎。一般情況下,醫生會要求病人在術前六小時停止飲食,避免食物倒流。如本身是長期病患者,要服用降血壓或心臟病藥物,應先諮詢醫生意見,通常可飲用少量開水服藥物。若並非進行腹部手術,只是一般眼科手術,通常可於術後六小時可逐步飲水。

麻醉手術前可問醫生五問題

1.手術採用哪種麻醉方法?
2.使用該種麻醉方法的原因、好處及風險?
3.術前可如常服用高血壓等藥物嗎?
4.何時開始禁食?
5.術後有甚麼止痛方法?
資料來源:麻醉科專科醫生陳建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