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資產就輸了 - 左丁山

不買資產就輸了 - 左丁山

日本銀行(央行)於十月三十一日有「猛鬼行動」,突然宣佈加強量化寬鬆,大幅度向市場注資,由於環球市場沒預期日本央行如此大動作,於是日本股市大升,帶動環球股市上揚,日圓大跌,香港人群起買日圓,中環一間有名外幣現鈔兌換店內,人龍不絕。
日本放水,力谷股市,窮人根本難以得益。且看放水的主要內容:(一)每年買債目標擴大至80萬億日圓,(二)買ETF及REITs增加兩倍,分別是3萬億及900億;(三)日本政府退休投資基金的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增加股票比例,新組合比例為──股票25%(原12%)、日本債券35%(原60%),外國股票25%(原12%)、外國債券15%(原11%),短期資產0%(原5%),即是將日本國內國外股票的比例由23%急升至40%,難怪消息一出,日經指數狂升。
央行旨在刺激通脹,讓日本走出通縮,但日本股市自1989年末創下三萬九千點(38915)後,25年來還未恢復,日前的指數還是大約17000點,只得歷史高位的44%,投資者若不幸在1989年12月買入日本股,至今還是痛不欲生,有25年黃金變爛銅之嘆。
央行大舉量寬,以刺激經濟復甦,或有微量效用,而最大的受益人,一定是擁有房地產和股票的資產階級,每晚在地鐵站外睡在紙皮箱的窮人,身無一文股票,怎會從股市狂潮得到好處。刺激起了通脹,存款利率等於零,最受傷害的是誰?當然就是不敢冒風險買股票的退休老人。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暢銷書「M型社會」,早有論述。
量寬還是當今世界貧富懸殊的禍首,CNN早前有文章談及美國聯儲局「收水」停止量寬,總結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因美國股市已從低位反彈兩倍多接近三倍,美國億萬富豪人數已翻了一番,但同期美國人的實質工資增長得如蝸牛爬行。另一篇報導則指出從瑞信的調查可知,美國的財富/收入比率(wealth / income ratio)在過去一百年來多在4倍至5倍間浮動,但在2014年已升至6.5倍,主因是股市大升,有錢人的財富急速上揚,為法國經濟學家皮格提的財富不均論提供了新證據。香港因聯繫匯率,直接受美國量寬衝擊,過去六年,不買股票猶自可,不買樓就給拋在後頭了。量寬的故事教訓?不買資產你就輸了,這是政府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