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店舖盜竊損失位列亞太區首位。一項調查發現,去年香港零售業界因入店行竊招致的損失,佔整體損耗達55.3%,是亞太區最高,損失金額高達23.44億港元;最常被盜竊的商品包括iPhone、其他智能電話、手機配件、香水及潮流飾物等體積較小物品。
記者:陳沛冰
一項名為《全球零售盜竊晴雨表》的調查,訪問全球24個地方共222個零售商,2013年銷售額共7,440億美元。4個來自亞太區的受訪地方包括香港、中國、日本及澳洲。
調查顯示,去年本港零售業的損耗高達42.6億港元(下同),包括顧客偷竊、員工行竊、供應商詐騙及行政失誤,佔本港零售業銷售總額約1.09%,在全球排第14位。排首位是墨西哥,因上述4種原因導致的損耗,佔該國零售業銷售總額1.7%。
在香港的巨額損耗中,有55.3%(23.44億元)是顧客偷竊造成,20%(8.48億元)是因員工行竊;行政失誤及供應商詐騙分別佔12.4%及12.3%。
智能電話、香水最常被偷
香港以55.3%成為亞太區顧客偷竊率最高的地方,其餘依次為中國(50.4%)、日本(47.6%)及澳洲(30%)。香港顧客偷竊個案中,最多是18至30歲。零售商以提高商品價格來彌補損失,本港消費者每人平均要多付約1,300元,金額遠超其他三個亞太地區。
亞太區包括香港最常被偷的商品,包括iPhone、其他智能電話、手機配件、香水、電池、潮流飾物及酒類飲品等。百貨商業僱員總會理事長鄧祥勝表示,間中有聽聞同業反映,因店舖人手不足而被顧客有機可乘偷竊,「佢哋都係有計劃,處心積慮,一個纏住你(店員),一個偷」。亦有連鎖服裝店因一般擺設屬開放式,小偷較易落手。此外,有店員曾被老闆要求賠償偷竊損失,每月在薪金中扣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