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多月來的佔中行動及至最近不停出現的「我要真普選」橫額中,我們可能不知道、忘記了或不察覺香港已有合資格選民的公民提名及一人一票的普選選舉制度。現先把這個選舉制度簡單描述,然後再作些怎樣向前推的建議。
區議會已踏入真普選階段
我上述所說的是明年,2015年會舉行的區議會選舉,這個2015年真普選區議會選舉已在我們的香港選舉法內,其重點是:
(1)港九新界包括離島將會有431個選區及議席。
(2)合資格選民就住宅地址登記成為該區的選民。
(3)候選人由擬參選選區的已登記選民提名。
(4)選舉日各區選民在其所屬選區一人一票表達他們的投票意願。
(5)每區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當選為該區的區議員。
(6)區議會不再設委任議員。
上述選舉制度,我認為是經得起任何民主選舉制度的測試,所以說香港沒有真普選的人是錯的。
但恕我直言,區議會內缺乏委任的專業人士,是會直接削弱其能量。例如,醫生可以就地區應有或缺乏的醫療服務及環境衞生提供意見;工程師可以就樓宇及其他公共設施的維修及運作提供意見;律師可以就樓宇地契及其他法律事項提供意見;會計師可以就業主立案法團賬目及維修投標等運作的透明度及問責性提供意見。少數的委任議員可以產生能力互補作用,不過已成過去的事,這裏不多談了。我只會說,這是社會的損失而非專業人士的損失。
立法會超級區議會方法屬可取
2012年生效的立法會選舉法例使立法會的議席由60席增加至70席,增加議席地區及功能組別各半,功能組別新增的5席就由一個新的概念供有普選基礎的區議會代表進入立法會,候選人由一眾區議員提名,及後由全港選民(除傳統功能組別選民外)行使他們的第二票,在功能組別的超級區議會界別投票。這個辦法有智慧地把立法會的民主化及代表性推前了一大步,候選人之間的競爭亦非常激烈。
空中樓閣是幻想
然而,當我們考慮2016及2017年如何把選舉立法會及行政長官的程序進一步民主化時,應考慮如何把立法會的功能組別進一步增加其廣泛代表性。可是,政改各方並沒有集中火力在這方面思考。不然,立法會的民主化及進一步的政黨化可一石二鳥,進一步把行政長官候選人選以行政立法的協調為主力目標而產生。往前看,行政立法的配合及聯繫這個死結一定要解,否則,沒有在立法會內掌握大多數票黨派支持的行政長官及其問責班子是做不出政績。
同時,回顧今年來就2016及2017年政改爭拗,聚焦點只在於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前的提名方法,很少人提到2012年立法會選舉政改內功能組別內超級區議會出線的五位立法會議員的提名已具備廣泛到不可再廣泛的代表性。亦甚少人提到2015年已定案的區議會選舉的候選人提名權,百分百在全體合資格並有登記為選民的手中。
因此,我在此強烈呼籲各方花些時間去回顧上述已有實質基礎的政改,在這基礎上繼續策劃走上民主路的旅程。空中樓閣只是不穩定天氣及陽光效應創造出來的一剎那景象,但是我們摸不到,更加不能入住。所以請勿浪費大家時間。
民主大國變了跛腳鴨
美國選舉制度下的參議院及眾議院中期選舉已在本周二舉行,結果是共和黨在參眾兩院都掌握了大多數票,這為奧巴馬這位民主黨總統及其政府餘下兩年任期的執政能力帶來重創。這次中期選舉前,眾議院的大多議席已被共和黨掌握,而多次令到美國聯邦政府運作所需的撥款及其他法案非常困難才通過,我們屢次見到共和黨議員公開攤牌唱反調,需在幕後講掂數,撥款的法案才能通過,若干聯邦政府部門的運作亦因為法案通過超時使現金流乾塘而暫停。
據我觀察,美國這個超級民主國的選舉制度有兩大弊病,第一是總統、參議院及眾議院的選舉不是同年同步舉行,當執政黨中期民望最低的時候舉行中期選舉的話,可令執政黨在兩院失控而變成跛腳鴨。這種情況在總統執政後第二任的中期,即第六年最可能發生,因積聚六年民怨已在高點,在這個關鍵時刻需要舉行選舉工程便好像吃政治毒藥自殺一樣,不是人在推程序,而是程序在推人。
同時,西方式的民主政制是當執政黨執政時引起的民怨到達頂點時,選民在下次大選便會投票換政府,這種情況在領先國家,除德國外,過去十多年都是屢次應驗。殺傷力最大的是,日子無多的執政黨會大灑金錢去討好選民,而產生一大堆國債及財政赤字讓接任的新班子面對沉重包袱上場。
這種民主政制的惡性循環在過去30年已產生很多催殘國力、影響經濟、民生及生活質素的例子。
在香港,這種行政立法不協調而導致反建制派不合作及拉布行為,回歸後已屬常態。因此,我們討論政改時,應考慮每一個實際情況及建議的利弊。
我強調,沒有掌握立法會佔多數票的政黨或政黨群提名及支持的行政長官候選人及其日後的政府是不會有大作為的。換句話說,想當行政長官的,在立法會要有過半的票源才應考慮入閘!
周光暉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