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革命 第40天】
【本報訊】佔領運動令國際媒體聚焦香港,港人鄭樂捷憑全天候在Twitter用英文轉發佔領現場消息,獲外媒青睞成為中間人和嘉賓,試過1日4次接受BBC Radio訪問、《華盛頓郵報》更聘用他做助手(fixer),協助聯絡、繙譯和介紹本地文化,包括高登仔動向、拜關公的意義等。他指中文佔領資訊氾濫,呼籲港人多用英文,多寫Twitter,向全球發放佔領訊息。
記者:潘柏林 林社炳 梁煥敏 李雅雯 陳凱迎 黃學潤
鄭樂捷曾在維基百科工作,亦有寫專欄。過去7年用Twitter轉發香港大小時事,佔領期間他在現場即時拍攝、即時英文報道,高峯期每日發逾千條訊息。追蹤他Twitter的人由1,200人暴升至4,200人。有10多名記者索性找他幫忙,包括BBC、PRI、半島電視台、美國《華盛頓郵報》、France 24、英國《衛報》和日本《產經新聞》等。
他坦言高峯期每日收到大量外媒電話,「要諗第一句係喂定hi」。前日他協助《華盛頓郵報》訪問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和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除了協助採訪工作,他以嘉賓身份在外國電台講述運動最新情況,通過Skype在外國電視節目討論運動前景。
記者笑他是雨傘運動中最常勾結外部勢力的港人之一,現年24歲的他指香港本身就是買辦社會,「香港所有嘢都可以係勾結外國勢力」。他指自己受外媒青睞,主要是熟悉前線情況,又能說廣東話、英文、普通話、日文和西班牙文。目前港人習慣以facebook發佈佔領訊息,他認為中文新聞資訊已氾濫,相反Twitter即時英文報道很少,博客Tom Grundy、中大新傳學院Varsity的Twitter報道有很多人關注。
致力繙譯本地文化
作為外媒中間人,他指來港採訪的記者都極資深,不少曾採訪埃及茉莉花革命、耶路撒冷,很快掌握香港情況。他說自己角色是繙譯本地文化,例如研究如何繙譯歌曲《海闊天空》、「女神」、「袋住先」等英文名;旺角有關帝廟,他要從《三國演義》談起介紹關羽義氣故事;他亦會提醒外國記者留意高登等討論區策劃重奪龍和道消息。
他指佔領運動成為國際媒體焦點,除了警方動用催淚彈,港人將激烈抗爭變成蘊含藝術的佔領,令外媒感覺香港「很型」。目前運動暫時平靜,外媒陸續將視線轉至APEC,但不代表香港失去國際注視,他說國際媒體需要新角度才報道,與本地媒體每日追蹤報道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