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的直覺是,日央行寬鬆,就是印銀紙,印銀紙,就代表資產價格有上升的可能。
對了一半。全球的央行都在印,可是速度有快有慢。過去五年,美元相對地疲弱,連帶港元兌世界各地其他主要貨幣都顯得疲弱,在一切不變的大前提下,港元資產也顯得格外吸引。按照這簡單的經濟學邏輯,當港元隨美元變強,港元資產也變得像豬仔錢罌一般,隨時被套現轉往別的市場。
日本央行最新的寬鬆舉措之後,聽到最多的是港姐港妹說要到日本走一趟去撿便宜。除了港姐港妹,投機者也一樣忽然東洋風起來,而且是早在現任日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就任後,就有人說要買日本房地產。
可是,港姐港妹的消費,過後便不思量,但資產配置的決定卻要考慮假如日圓繼續弱下去需要準備兌滙風險;簡而言之,香港人買日本樓抑或日本股票,最妥當是在另一手沽出日圓期貨。不過,我會覺得既然如此,為何不簡單直接沽日圓,清脆利落,轉身也快過別人。
九十年代中,日圓也曾經大幅兌美元貶值;那一役,重創了不少外滙炒家。可是,與此同時,亞洲經濟也面臨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老一輩的,對那段日子的記憶,恐怕也只停留在政府入市和三雄打大鱷,相對比較少人明白,自從美元由96年底到02年的六年強勢,一直在扭曲香港的資產市場;就算是99年後那十多個月的科網瘋,也只可說是虛火一度,對實體經濟的好處乏善足陳。
這幾天,財金官員和銀行大班都跑出來說在過去個多月來,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似有迹象顯示資金流走。我不敢說是否和佔中有關,但依書直說,現象更有可能反映美元上升造成的資產重新配置。要知道,美元越升,港元的資產就越似豬仔錢罌,這一點,不得不察。
在這個關鍵的時期,財金官員社會賢達更加不應將問題轉移到錯誤的焦點。是其是,非其非,保守信譽,才可以對香港長遠利益發揮功用。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