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錯 賠上幾代人堅持(前廉署調查主任 林卓廷) - 林卓廷

一子錯 賠上幾代人堅持
(前廉署調查主任 林卓廷) - 林卓廷

雨傘運動前景未知,學聯、學民、三子和部份泛民議員正研究推動議員辭職公投。本人認為,如此影響重大的政治運動策略,應按部就班討論,包括:
一、為何需要辭職公投
二、公投題目和理念
三、評估風險
四、具體操作方法和利弊。
近日討論集中超級區議員還是五區直選議員辭職,優劣分析甚詳,我反而想先討論最根本問題,為何而投?
至今幾種說法中,無論是「民意對決」、「民意重新授權」或「向政府施壓」,我認為在6.22有80萬人電子公投後,辭職公投所帶來的額外效果相當有限,反而「藉公投承載和擴散雨傘運動力量至地區」的倡議,我認為較值得討論。
現時雨傘運動無疑是膠着狀態,一旦辭職補選,確實有更多機會向全港各區宣揚運動理念,但可預計此舉並不會導致大部份運動參與者退場,他們大多不是政黨、雙學的成員,而是受運動精神感動的獨立參與者,他們當中多少人願意偏離初衷,離開感情深厚的佔領區,為泛民助選呢?何況如各團體有決心和能力擴散運動的力量至地區,亦可自行撒豆成兵,在地區長期宣傳,爭取支持。辭職難道是唯一方法進行地區動員嗎?畢竟辭職的風險不容低估。
此外,提倡辭職公投的朋友,必須先回答公投議題是甚麼,如果是「還我真普選」或「否決人大常委決定」這類不應爭議的題目,這樣和6.22民間公投表達的清晰民意有何分別?更甚者,辭職補選總有敗選可能,泛民主派會否承諾,一旦敗選就會對不符國際標準的政改方案投贊成票?如果作此承諾,這是否背棄「必定否決不符國際標準」的最高承諾?最惡劣的後果是,北京可大言不慚地向國際社會指,香港人包括民主派議員已接納所謂的「普選」制度,既然已「最終達致普選」,承諾已兌現,香港人包括泛民主派憑甚麼再迫使中央取消篩選,實踐真正民主呢?
反過來說,如果辭職公投敗選,泛民仍會堅持反對政改,此舉將無法達到所謂的「對決」效果,市民更難免質疑泛民「輸打贏要」,甚至指摘「缺乏政治道德」。有意見指敗選惟有「承擔責任」、「泛民總辭」,如此激烈而極重大策略變故,影響之深遠,豈能隨口說說?從政者必須對自己、對社會、對歷史負責。
有參與者覺得雨傘運動未見出路,有時難免患得患失,運動代表人物承受的壓力更難以想像,西諺有云:「前面沒有路,路是人行出來的」。如果大霧鎖路,司機應該加速前進,還是慢駛靜待濃霧消散呢?前路未清,總要謀定而後動吧,否則予人藥石亂投之感。這一子錯,賠上的不是一局棋,而是幾代人的堅持和福祉,豈能不慎之又慎?

林卓廷
前廉署調查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