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說,假如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當中,資本家會不惜一切,以其市場支配能力去賺到盡。事實又是否如此呢?
在蘋果店外,成行成市的,就是出溢價各向一眾幸運兒收購蘋果新iPhone的販子。就算不懂經濟學的都知道,現象背後代表了蘋果在產品初推出的時候,供應不足,絕對有條件收取更高的價錢,賺到盡,不過,蘋果卻從來都沒有將這一分一毫都榨乾榨淨,反而要大家辛辛苦苦地去狂按F5,究竟是為了甚麼?
可以很肯定的說,蘋果不是因為社會棟樑所謂的甚麼良心發現。最膚淺的解釋,就是說蘋果以「飢餓式行銷」來增加銷售。這種朝三暮四的策略,我也不知道可否算是一種策略;在陰謀論者眼中,資本家總是弄愚消費者。從現實的營商操作分析,在理性預期下,飢餓式銷售很難有系統地增加最終的銷量額。以牛頭角順嫂的講法:「買唔到,咪等下囉!」
比較細膩一點的解釋,就是說蘋果的定價策略,是避免了行政上的麻煩。不過,假如單純是因為行政上的問題,信我,蘋果絕對有能力應付這種「動態定價」。另一種說法是,蘋果為了吸引電訊商配合,將價錢刻意壓低一點,好讓代理的電訊商,可以從剩餘價格中賺取一點,補貼流動數據的費用。不過,當所有手機都用上這度板斧,差異性就不存在,盡其量只可以說蘋果因此造就了智能手機的市場。當然,蘋果對自己的產品有絕對的信心,智能手機市場的出現,最大得益者始終是蘋果。
還有一個比較學術點的解釋,就是蘋果公司為了確保使用者明白,產品的售價已經是最具競爭力,也不會隨便減價,有買趁手,不用等減價。事實上,蘋果的減價貨從來都不是用家的重點,真正果粉不會買減價貨,買減價貨的不是果粉。
以上所講兩路營銷策略,都可以並存。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蘋果iPhone的二級市場出現,屬於市場自然自發秩序,當中有一定理性,亦反映出市場比一般教科書經濟學所描繪的複雜。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