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上朋友貼了一張銅鑼灣蘋果店外路邊檔出價收購iPhone 6的照片:「世界上那有另外一間公司的產品,可以有這種活躍的易手市場?」有,像歐洲名牌包包,易手市場成行成市;米蘭站(1150)更加是上市公司。
朋友是蘋果忠粉,他想指出蘋果的產品是如何超卓,明白的。但我更有興趣探討的題目是:「二級市場是如何煉成的?」
易手市場,是二級市場的一種。原則上,二級市場,就是沒有生產,只有交易的市場;股市是二級市場,iPhone亦如是,嚴格來講,幾乎所有不動產都有二級市場;似乎,產品的質素,並非二級市場的存在的前設,究竟二級市場的出現,又可以怎樣解釋呢?
最教科書的說法,就是交易成本越低,市場,尤其是易手市場的運作也越少障礙。通街都是假股票、假iPhone,炒家會卻步。但這必不可少的條件,卻未足以促成二級市場的出現,也就是所謂的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
貨品真偽,是交易成本。但要有投機積極進行交易,說到底,要價格有未來不確定性,其實也是一種交易成本。以最牛頭角順嫂的語言,未來價格有上有落,才有得炒;當然,絕大多數的投機者,在買或賣的一刻,心目中都對未來價格的預期有極大分歧。換句話說,假設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是理性的,在市場交易的雙方,永遠總有一半人看升,有一半人看跌。
回到iPhone二級市場的例子,其實蘋果也不是沒有功勞。至少,蘋果新iPhone的款式難仿冒,已經是炒作品的先決條件。再者,每次出新款,蘋果最多也只有兩種,不會擾亂市場秩序。我不是說蘋果有心要營造如此這般的形勢,但是對於產品周期最多兩年的電子產品來說,蘋果算是非常了不起。
二級市場的存在,賦予了蘋果的iPhone多一重價值,否則也不會有早兩個月全城F5的現象。
本來,蘋果最理性的做法,應該是賺到盡加價,但這個資本家卻沒有用這個定價策略,究竟背後是甚麼葫蘆賣甚麼藥,明天續談。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