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歡迎香港運動員自「亞洲傷殘運動會」榮歸,歡迎香港運動員榮歸,係一項政治正確之「行政長官政治運動」,點知佢呢排開口就講錯嘢,在咁嘅場合講選委會,竟然以體育及宗教界對香港GDP無甚貢獻,但仍有選委代表為例,說明選委會有廣泛代表性。於是本來想表示自己政治正確,變成示範一位政治人物如何口沒遮攔,出言不慎,之後體育宗教界人士向佢炮轟,可以想像得到。
香港體育數十年來不振,係眾所周知嘅事實,1950-1980之足球黃金時代,曾帶旺足球事業,可惜足總管理不善,足球已一蹶不振。有一位讀者來電郵話賽馬係王者運動,馬會一年交稅超過一百一十億元,梁振英乜唔知咩?梁先生應該知嘅,上季佢仲有不時到快活谷馬場享受特首包廂㖭,不過可能政府視賽馬與足智彩為博彩業,不是體育產業呢。香港唯一令世界矚目嘅體育項目就係七人欖球賽,每年為香港帶來不少高檔歐美遊客,世界聞名,但欖球係外國勢力範圍,「外來力量」影響,特區政府依家好忌外來影響力㗎。
全世界最大之體育產業,歐洲足球、美國棒球、美式足球及NBA籃球、F1賽車,計銀紙就係天文數字,淨係C朗、美斯兩人,轉會費要用億做單位,一個勒邦占士返鄉下,就為克里夫蘭及俄亥俄州帶來五億美元收益,唔怪得中國北京又要跟風,高調宣佈推動中國體育產業,把足球帶入校園成為國策,香港特區政府識唔識得跟風呀?
體育對GDP之貢獻,若純以金錢衡量,十分膚淺,美國英國澳洲嘅學校注重學生運動,除咗金錢利益(美國最誇張)之外,最重要嘅係培養學生之羣體合作精神,輸咗再嚟爭過冠軍之奮鬥精神,為了成功,必須恆久苦練之精神。唔參加運動嘅學生容易變成書獃子,染上太子病,公主病,以及輸唔起,不能接受失敗,畢業出到社會,容易一碰就散,缺乏EQ競爭力,若舉國之民盡皆如此,國家企業、創造力、整體競爭力如何可以提升?香港傷殘運動員余翠怡、單車女車神李慧詩等人就有堅忍奮鬥精神,可以感召年輕人不畏艱苦,磨練心智,佢地嘅精神力量,唔係金錢可以衡量嘅。香港每年咁多人參加馬拉松賽,邊個會諗到與GDP嘅關係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