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失望】
滙控(005)第三季業績與市場預期有落差,主因是罰款與合規成本增長使營業支出大增,單是英美客戶賠償及罰款和解等3項主要支出,已高達17億元(美元.下同)(約132.6億港元),管理層不諱言未來相關支出仍有上升壓力。
證券界消息指,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在分析員電話會議透露,第二個3年計劃(2014至2016年底)涉及的兩項指標──股本回報率達12%以上及成本效益比率降至52%下,恐難達成。季末兩項指標分別轉弱至9.5%及62.5%,惟集團普通股一級資本比率則為11.4%,繼續強勁。
德銀報告認為,若剔除罰款賠償等特殊支出影響,滙控經調整後的季度稅前盈利為68.74億元,超越德銀及市場共識約12%。
上季度滙控主要有三項罰款及和解費用,包括因外滙操縱案向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繳交的3.78億元,不當銷售的客戶客戶賠償計劃7.01億元,及被指誤導兩房購買不良按揭抵押資產、與美國當局達成5.5億元和解協議,季內滙控支出因而增15.7%。
監管成本有上升壓力
集團財務董事麥榮恩直言,其他監管當局亦就外滙操縱案,與滙豐洽談,不評論會否再有相類罰款;「成本有一定上升壓力」,成本效益比率「未來會在60%徘徊」。
季內滙控合規部已增聘1,400人,達到6,600人,環球風險及合規部,員工總數增至2.5萬人,集團上季度透過成本節省計劃已慳3億元,年內累計9億元,該行目標是2016年前3年內,共節省20至30億元。
該行上季信貸質素改善,貸款減值準備按年跌近52.3%至7.6億元,行政總裁歐智華認為,有相當證據顯示英美兩國經濟正在復蘇,減值貸款無論按季或按年都會趨跌或維持現水平,而其他新興國家如中東、拉丁美洲亦相對穩定。
滙控首9個月列賬基準計,除稅前盈利169.49億元,按年跌9%。按地區分佈計,亞洲仍然是集團最大業務收入來源,市場稱為「炒房」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受特殊支出影響,按年卻跌近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