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就要講時機;許多事,放諸不同時空,由不同的人去做,結果有很大的分別。以聯滙為例,任志剛和王冬勝都分別提出過需要研究聯滙的「退場機制」。研究,甚麼時候都可以做,有心去認真做就是。
香港是自由社會,貨幣發行的法規,貨幣局的運作和紀錄,全部是公開資訊,任何人都可以研究港元發行的安排。
不過,偏偏金管局就不可以研究這課題。由金管局去做這種研究,難免有預設立場;要是預計立場是一切照舊不變,那麼與其做些門面工夫,敷衍了事,那不如不去浪費人力物力。要知道,這種門面工夫做得多,只會令鐵打衙門的立場更強硬,到了有朝一日應該要變的時候,也會因為立場經過不斷強化來不及轉身。可是,假如金管局也對退場機制有一定立場,報告的結果只會被投機者視為金管局的立場聲明,不可見的市場之手很難忍得住,報告結果就會成為一種「自我完善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要全世界人集體相信一張紙背後代表了一定的價值,更要相信這個維繫價值的機制會在可見將來不會變,需要官僚絕對剛性地宣示立場,容不下一絲猶豫。其實香港只剩下兩套如此剛性的社會制度,一是司法,二是貨幣,要是有朝香港政府為了一時間的權宜,而改變港元遊戲規則,那代表了港元開始政治化,信我,結果只會是港元購買力的終結,今天眾人希望透過改變港元去處理的社會問題,只會變本加厲。
滙豐人多勢眾,加上任總又德高望重,要發表對香港貨幣政策的研究和立場書,又有何難?重點是,金管局應該表明:「香港是自由社會,任何人就貨幣發行政策作出思考及貢獻,金管局都歡迎,唯不會作出任何回應或評語,免得天生神經緊張的投機者捉錯用神,自招損失。」
其實貨幣政策只有兩種選擇,不是自由浮動就是掛鈎,而且越是複雜的機制就越多漏洞。至於掛甚麼,其實只要選世界最通用的貨幣,就不會錯。各種光怪陸離的構思,尤其表態示忠的那些,不提也罷。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