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920至1930年代的建築、繪畫等各方面,無不受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影響,1932年,在花墟誕生了一座注滿Art Deco符號的摩登公寓,霸氣地佔了16個街號,銷售對象是中產。市建局在2008年宣佈替它活化扮靚,今年新店陸續開張,成為新文化藝術聚腳點。今日且聽聽建築師、街坊、團體的見聞,重新翻開昔日一個屬於中產的美好年代。
記者:邵 超
攝影:梁志永、劉永發
部份圖片由市建局提供
時代揀選了它,它就是太子道西190至220號,背面是花墟道,原先是一列16幢戰前唐樓群,戰後部份建築物拆卸重建,剩下10幢(190至204號及210至212號),它受市建局青睞豪花億元活化,正正因為它是香港市區現存最大的相連戰前唐樓群,還有Art Deco作賣點,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這唐樓群由比商上海義品地產公司興建、比利時籍法國設計師G. van Wylick設計,1932年落成,Wylick曾居港14年,在香港設計了很多建築物,如九龍塘聖德肋撒堂,也參與過豪宅建築,如余東璇的Eucliff和九龍塘巴芬道豪宅等等(巴芬道英文Belfran Road正是比利時及法國的縮寫)。
Art Deco風格 中西合璧
Art Deco起源於法國,在法國共經歷三個階段,1929年正是提倡流線型風格的Art Deco最後時期,呼應工業時代的部份符號,唐樓群也屬於這時期的建築風格,190號的長長流線型懸臂式露台是最佳演繹。跟建築師探索這組唐樓群的裝飾藝術風格,最先留意到的必是樓身外牆的半月形圖案浮雕,香港建築師學會古蹟及文物保育委員會前主席林中偉說:「Art Deco喜用簡約線條、幾何圖案,直線、橫線、方形、菱形、三角形是常見的表現形式。」當線條、幾何不斷重複,就達到簡約而不簡單的裝飾效果,樓內門窗線腳、簷口、建築腰線、頂角線,在在都是Art Deco風格。這組戰前唐樓群是廣州式騎樓建築,是中西合璧的產物,騎樓跨出行人路形成長長迴廊,在潮濕多雨的華南氣候裏,替路人遮陽遮風擋雨。
暫時,整個唐樓群只有202至204號完整地完成活化,手摸木扶手,腳踏水磨石樓梯,一口氣到達頂層四樓,林中偉指向透光的天花,「這是很聰明的設計,天台有個離地吋許、尺寸比天花框略大的石屎蓋蓋着,這樣便可為頂層採光及透風,卻又不會滲雨水進來。」市建局進行活化前曾作深入調查,不過唐樓群的原圖則在戰時已燒毁,僅靠三兩張當年落成時的黑白照片存真,查建築條例查地圖問專家,估計當時入住者是中產身份,照片裏附近再無建築物,跟現在車水馬龍的太子道西,形成強烈對比。樓宇一開賣就打着「摩登公寓」這個漂亮名堂,唐樓群地理位置也很微妙,正正位於深水埗平民地帶和九龍仔豪宅群中間,又同時跟兩者保持少許距離,市建局規劃及設計總監馬昭智說:「樓宇分層出售是1950年代的事,在這組唐樓群落成的年代,業主必須整幢購買,一般人根本無力負擔,但社會上又存在着一班中產階級,租屋便是折衷方法。」當時的樓蓋得不高,唐樓群樓高四層,一梯兩伙共64個單位,千呎單位,露台就佔了200呎,「一般人對唐樓的印象就是無廚廁,這裏雖是唐樓,但格局是一房一廳一廚一廁,其實算是洋樓了,相信是針對單身中產的。」目標住客是月入逾$400人士,住客未必是白領但也相距不遠。
細心看已完成翻新的202至204號,露台有的封閉,有的按原來式樣,馬昭智解釋:「在人口越來越多時,住客就封閉露台以增加居室空間,希望在地舖上面的六個單位,能呈現昔日居住面貌的演變過程。」活化準則是保留它的特色,逾80年的歷史建築,現今結構依然良好。
社聯租用 社企用途
整幢204號的租戶Good Point,背後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再分租4個單位,地舖是將開業的素食餐廳「五季禪食」,一樓是專售公平貿易及綠色產品的「天經地義」,二樓是文化藝術展場「走馬燈」,三樓是提供長者服務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金齡薈」,社聯高級經理譚穎茜說:「活化定位為發展文化藝術,一般社企根本很難爭取到市區空間經營,成立Good Point便為它們提供空間。花墟歷史悠久,九龍塘中產,太子草根,這裏位置居中,易凝聚人群。」
金齡薈中心主任彭慧心說,當時界限街以北是新界,唐樓群則位於界限街以南,新界人拿着菜蔬鮮花到邊界擺賣,漸漸形成花墟(今花墟公園),後來集中到現今花墟道、園藝街、園圃街。金齡薈未來會舉辦導賞團,除花墟外,更會帶隊賞古樹、談本地足球史及渠務史等本區故事。一座老建築物80年後幾番新,集購物、地區掌故及文化藝術於一身,是老建築,也是香港人之幸。
190號
202至204號
Art Deco示範單位
202號二樓的JL Ceramics Concept Shop是著名陶藝家梁冠明(Jakie)的陳列室,售賣美國大蕭條時代的玻璃器皿、瓷器、竹器、江南土布、古董家具等,單位是202至204號唯一一間保留原裝裝修的一個,他笑言這裏是活化項目的示範單位,門口前方及左首是矩形大廳連露台,右首則是廚廁及後樓梯,格局從未變改,還保留了完整的圖案地磚及法式對開門。
JL Ceramics Concept Shop(202號二樓)
走馬燈(204號二樓)
天經地義生活館(204號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