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區內的政治實踐(添馬男) - 添馬男

佔領區內的政治實踐
(添馬男) - 添馬男

學聯及學民、戴耀廷提出變相公投,作為佔領運動下一波,引起泛民內部反彈。
佔領運動如何延續,是當前各方思考的問題,但在考慮下一步行動時,不要用「試錯法」,因為群眾會漸漸失去對領導者的信任,最終變成各自行動。
首先要搞清楚結束佔領責任問題,用理性、文明的方法令示威者散去,是政府責任,任何一個民選政府,都不可能如梁振英一樣,挑起市民內部矛盾,用警察及黑道執法對付示威者,因為民選政客總要考慮主流民情,害怕處理失當而倒台。但特區政府毋須向香港民意負責,因此才可以用下三濫手段,玩權術謀略,鬥垮鬥臭佔領運動。梁振英主動在行會前與高達斌握手,所傳達之政治訊息已十分明顯。
而佔領運動之所以能延續至今,亦與政府幕後權謀失敗有關,用一班「古靈精怪」之人搞反佔中,愈加激起民憤。無論廣場公投,或是變相公投,五區還是一區公投,都不應與結束佔領運動掛勾,否則必然引起群眾之間混亂。如果三子或學生真的想退場,倒不如開誠布公,向公眾交代理由,運動至今,大家付出有目共睹,不應怕受批評而Do Something。即使要「做嘢」,也要有focus。
大家要理解,由9月28日開始,所謂領導與被領導關係已變化,射催淚彈後,三子、泛民、學聯學民均呼籲市民撤走,是市民憤怒不已,重新聚集及湧出街頭,堅持不退,佔領區由一開始已進入「高度自治」狀態,要有一致行動,只有靠佔領區內建立共識,而不是每晚在大台上發表演說嗌口號。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精神領袖,人類學家大衞格雷伯David Graeber在運動終結後出版了一本對運動的民族誌考察"The Democracy Project:A History, a crises, a movement",他認為運動重訂民主真義:「民主不是只彰顯在投票的那一刻,群體決策亦非粗糙之多數決;它源於一種相信人人在根本上平等的信念,允許人們以充份且平等參與的方式,運用各種有利的手段去決定集體的事務。」
我越來越相信,今次香港佔領運動不會有即時的效果,諸如人大收回成命,五部曲推倒重來,甚至梁振英即時下台。這場運動是以公民覺醒為主體,佔領區內的政治實踐,既是手段,但也是目的。目前最感動人心是佔領運動的文化及空間實踐,包括雨傘人雕塑、連儂牆、大小手作坊、自修室、對談活動。獅子山上的直幡,將長留我心。但佔領區內最欠缺是政治實踐,即是建立一種「支聯會模式」由上而下威權指揮以外,「公民行動中群體取得共識決定的操作原則,並在既有的權威之外,建立起基於共識、平等、廣泛參與的自治生活」。
格雷伯認為公民不服從運動,從來就不會有固定的形式,其所引起參與者的思想改變,卻會是永久的。「我們所要做的,不是顛覆掉眼前的一切,而是不斷擴展自由的範圍,直到其成為生活中的終極價值」。廣場公投失敗,源自佔領區內沒有政治實踐可言,閉門造車就上台宣佈,想不到又再一次「宣佈」發動五區公投,一而再忽視區內的共識、平等、參與。學生們的理想主義,不要花在訪京團鎂光燈活動上,同學們,晚上大會結束後,拿起大聲公,一起坐在馬路上,實現文化、空間,還有政治生活的解放吧!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