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業績】
英國及歐美監管條例的「終極版」要求,引伸的合規成本上漲,及環球監管當局對國際大行各類指控調查,所衍生罰款及和解支出,屬證券界無法準確估計滙控(005)盈利表現及前景的「深水炸彈」。
英美監管機構緊盯
大笨象近年常被美國當局「打大板」,9月中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便公佈,就滙控誤導兩房購買不良按揭抵押證券等有毒資產指控,已達成支付5.5億元美元的和解費用,分析員指此筆支出,是否趕得及在第三季業績中反映,值得留意。
英報及彭博周末亦引述消息報道,滙控因涉及操縱外滙交易,面臨被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的罰款談判將完結,故在季績公佈時,集團將預先提撥6.4億美元減值支出。
滙控財務董事麥榮恩8月初在分析員會議中透露,旗下美國滙豐於6月被原訴人入稟紐約州法庭,指控疏忽職責,造成信託抵押品價值持續損失逾320億美元(約2,500億港元),並作出追討。
集團中期報告指,美國滙豐作為264項按揭證券資產信託的受託人,正被包括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及太平洋投資管理(PIMCO)在內的信託投資者及相關代表入稟,指控違反美國信託契約法,疏忽或未有履行受託責任而造成上述損失。
至於英國監管當局,對零售銀行及投資銀行業務分隔安排的終極版本並實施細則,對滙控成本影響深遠,主席范智廉早前說,因分隔要求令集團可能要付出多達20億英鎊(約250億港元)高昂支出,即最多相當於去年度滙控稅前盈利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