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蛻園改寫《史記》 - 舒罕

瞿蛻園改寫《史記》 - 舒罕

以前讀錢理群先生的《周作人傳》,記得他說過這麼一個意思:周氏兄弟這一代人是最後一代沐着古典傳統餘暉的讀書人了。確乎,在他們這代人的文字裏,文言與白話的流轉變化似乎水到渠成,風行水上而自然妥帖,文言傳統給予其深厚與蘊藉,白話新風則增添得開闊與多元,是以他們的文章一上手讀來,便覺有味。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兩年前印行高伯雨先生的《聽雨樓隨筆》十大卷,排列在書架上如同磚頭,蔚為大觀;雖說偶有誤植,然而轉念一想這些冷門的文史舊聞能重新出土,實屬不易,也便不忍苛責。高先生久居香港,是世家子弟,也是沐着古典餘暉的舊派讀書人了,大陸舊年間也有高先生一類的作者,徐一士,瞿蛻園就是這類亦新亦舊的一輩。前兩天買到五十年代初瞿先生的一本小書《史記故事選》,閑時翻讀便很有意思。
瞿先生在五十年代撰寫譯注了一系列小冊子,把《左傳》,《史記》,《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鑒》五本歷史經典或改寫或加注,整理成五本篇幅不大的書。彼時的社會風氣,文字風氣都是改朝換代後的新風尚新習氣,是延安文藝座談會理論成果全面鋪開落地轉為實際的結果,對勞動人民的推崇,對質樸拙健文風的推崇,都迥異於民國。
手邊這本《史記故事選》在選材、立論和行文上都有鮮明的時代烙印,而又由於瞿先生有深厚的學養和新舊交匯的文字功底,時代烙印並未成為此書的局限,反而讓這本普及入門的讀物另有一種樸素單純,毫無劍拔弩張之氣的平和清明之美,這一點很耐人尋味,或者也可以理解成作者消極的靜悄悄的抵抗。
這本書體例頗好,並不照原文直譯死譯,而是參照多種史籍,聯綴成文,使人物故事脈絡更清晰完整,同時選擇人物並不為傳統眼光所囿,不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當然這一定是時代風氣所然,選擇了不少貴族階層之外的人物,「現在所選的故事共二十二篇,前十一篇的時代到秦為止,後十一篇的時代到漢武帝為止。其中包括的人物,計有政治家,軍人,辯士,勇士,義士,起義的英雄,公正的法官,多才的文人,樸素的農民,智慧的工匠,豪俠和烈女,雖然只佔史記的極小部分,也可窺見一斑了。」
每則故事的主體是白話譯文,每篇前有長短不一的按語,在譯文而外,更多了一層評議賞析的意味,三言兩語,點出《史記》的文章之妙,布局之善,刻畫之精,擇汰之佳,對讀本書的人而言,彷彿是額外的收穫一般。是以這本百來頁的小書既可供中學生程度的小讀者閱讀,也可給對《史記》有興趣的願意更深入了解的讀者提供便利,作引導之橋梁。這些看似獨立分散的按語雖說各為其主,然而通讀一過後可以發現,它們恰好自不同側面勾勒出《史記》所呈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全景,光搖激射,合成一顆晶瑩剔透的鑽石。凡此種種,皆可以見出作者是把《史記》讀透了得見史識的能力,正是「深入淺出」,金針度人的上佳範例。
此外,瞿先生這本書白話譯文的流暢自然,化艱澀為平易的文白轉譯,都是能令讀者涵泳再三,大有收益的地方。眼下兩岸三地的中文寫作水平,也處在不上不下的尷尬局面,舊的拋得遠,新的隔得開,此時我們的作家,教師們如能多讀一點像高伯雨,瞿蛻園諸位先生的文字,也許還能讓中文翻出些新意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