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崇高事,不能矮化為政治服務,是常識吧。面對資訊瘋狂的世代,人們最關心是怎樣培養子女能在海量資料、真假訊息當中,獨立思考、辨別是非。這種思維,不只限批判社會問題,而是在各領域對既有知識、習慣、權威的反思和挑戰。而這正正是孩子們
將來最重要也最需要具備的生存能力之一。
學生挑戰人大框架又如何?如果你喜歡科學,你會知道每個理論的出現,都是等待被下個新理論去推翻;如果你是蘋果迷,你也知道每個新款的iPhone,都是始於對舊款的反思。若沒有人敢質疑,我們就沒有今天先進的醫學,大家還停留在解剖是大逆不道、微創是旁門左道的年代。社會發展的起點,始於人們敢去問、敢去挑戰。
說回來,近年IB國際文憑課程在香港越來越受歡迎,一個重要原因是這課程極重視學生提出個人想法、並學習在知識大海中找到切實理據去確立自己的觀點。而且IB的評核機制相對較穩定,不受社會一時三刻的政治糾紛左右。
教育降格成維穩工具
全球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批判思考是電子世代必須具備的能力,也很清楚這能力是跨地域的,壓根兒超出政治、管治的範疇。而我們的DSE,也增加了通識科。教育局「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亦講明,該科宗旨是培養學生解難與創造力、能批判思考,能成為獨立思考者。DBS前校長張灼祥說過DSE有參考IB,像通識科便是借鏡IB課程裏的「知識論」。
可惜香港庸治當前,有人指facebook就是外國勢力,也有人把佔中在通識上算賬。梁振英說「政府未做好青年工作」,建制派便急急建議整頓通識科,接下來傳出政府擬趁新高中課程檢討,縮減該科「法治與政治參與」教學內容的報道。
以政治先行,將教育降格成維穩工具。你們這幫人,想框限年輕人的腦袋,卻損害了香港的未來發展,短視得令人慨嘆。
蘇菲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