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勝重提檢討聯滙制度

王冬勝重提檢討聯滙制度

【本報訊】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王冬勝繼去年9月後,昨在佔中運動尚進行的敏感時刻,再次重提社會應討論港元面對人民幣國際化急速發展下的影響,及港元去向,但強調並非要求改變港元與美元間的聯繫滙率制度。
王冬勝昨日在一論壇上指出,港元出路可以有五大選擇,繼續維持不變、將港元自由浮動、港元與一籃子貨幣掛鈎、與人民幣掛鈎,或直接使用人民幣。據《基本法》規定,港元地位保持至2047年,因此不能以人民幣直接取代港元。然而期間人民幣作為國際支付貨幣應用越來越廣,港元將逐漸變為只作本土使用貨幣。

掛鈎人幣未具條件

但若將港元自由浮動會很困難,金融市場變化複雜。若參考新加坡幣,與一籃子貨幣掛鈎,將有助降低通脹壓力。若與人民幣掛鈎,人民幣未自由兌換會是障礙。而他本身沒有特別傾向那個方案。
金管局發言人回應說,如該局總裁陳德霖曾指出,當考慮港元是否與人幣掛鈎時,需符合幾項先決條件,包括人幣完全自由兌換、資本賬完全開放、不設資本管制、本港與內地經濟周期較為同步等,金融市場需具足夠深度及廣度,讓外滙基金可靈活持有及管理,用作支持港元貨幣基礎的資產。
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執行董事王良享表示,研究港元角色及未來地位,相信是一個很長遠議題,「講得嚟都係好多年時間嘅事」,所以現在開始探討亦「無壞」。中國與全球貿易關係的重要性,已超越美國,他指任何一個地區,將貨幣與本身貿易關係最頻繁的市場掛鈎是正常結果,而既然人幣滙率已參考一籃子貨幣變動,故他認為當人幣資本賬開放下,港元最理想是與人幣掛鈎。
另外,金管局公佈9月份貨幣統計,本港人幣存款按月升0.8%至9月底的9,445億元(人民幣.下同),連同存款證餘額合計總額為1.17萬億元。9月份跨境貿易結算的人幣滙款總額為6,056億元,8月份則為4,962億元。

與美元掛鈎31年

【歷史回顧】
因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引致港元大瀉,1983年10月當局宣佈,以7.8港元兌1美元的滙價,確立聯繫滙率,自此港元滙價便與美元掛鈎,本港亦放棄本身貨幣及利率政策的主導權,變相跟隨聯儲局釐訂的美息政策走向。
無論回歸前後,市場及公眾都有不少聲音,歸咎聯滙是造成本港通脹及資產泡沫的根源,要求放棄聯滙。特別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維持零息政策,採取多輪量寬措施洩洪,熱錢大量流入包括本港在內的新興市場,樓市投資市場炒風熾熱。
另邊廂,內地經濟高速增長,中港經濟融合互動,近年人民幣在國際化大勢下,持續升值及越趨廣泛使用,應否將港元與美元脫鈎,改與人幣或一籃子貨幣掛鈎,便成為討論熱點。財新網於10月初更刊載專欄作家分析,直指本港物價上漲、樓價負擔重及中下層怨氣等癥結,「始作俑者都是聯滙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