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覺度:學校是學習的地方嗎? - 康婷

愛的覺度:學校是學習的地方嗎? - 康婷

早陣子與媽媽聊天,說到「上學」這話題之際我突然記憶模糊,向媽媽確認:「你以前沒有坐在我和妹妹旁邊看着我倆做功課,是嗎?」媽媽笑着點頭:「對,你和妹妹所有的功課都是自己處理,只要你跟我說『做了』,我便相信,其實你倆到底有沒有做功課?」哈哈,這條問題只是來遲了幾十年而已,實在爸媽從來沒有監督我兩姐妹做功課,也沒有問學校考試的時間表或測驗結果,更沒有要求看我倆的成績表。然而我兩姐妹讀書的成績絕對要歸功於爸媽,從小他們便跟我倆灌輸一個概念:「上學是為了學習,學習是求明白事理,要活學活用將來回饋社會。」所以自小我很清楚學校是讓我學習的地方,老師是幫助我學習的人。
「學習求明白」的道理一直伴我成長,一年級便移民到外國的我是班內唯一不懂說英語的學生,就連老師說“Are you ready ?”也聽不明白,但我總會舉手問到明白為止。到大學念「國際金融」之時,我與教授在課堂上的對話猶如切磋劍術一樣,問那麼多是因為很想明白他所教的,起初我還以為自己是唯一聽不明的學生,因為看到其他同學顯得不耐煩,考試後才發現原來我是班內唯一明白所學的人。
回到現代,功課是讓孩子得以繼續練習老師在校內所教的事物,但下課後我不時看見家長坐在孩子旁邊「教」或「陪」他們做功課,有些甚至將答案送給孩子放到作業上,目的是否想孩子交一些「完美」的功課給老師呢? 但這樣做老師便誤會孩子在課堂上聽得明白,更以為自己教課的方法很有效。雖然老師沒可能用三十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教每位學生,但若有大部份的功課引出學生對某概念不理解,老師可考慮用更有效的方法再解釋,若只有少數學生不明白,老師可考慮個別幫助。
父母最大的貢獻是鼓勵孩子向老師發問,而非「幫」孩子做功課。懂得發問是一項生活技能,有興趣發問是正面的做人態度,有勇氣發問代表看得起自己。當然,不是所有老師也喜歡學生發問。想當年自己也經歷過一些完全沒有興趣教好學生的老師,還喜歡貶低學生的無知及好奇心,做學生的我惟有「執生」,例如特別用心聽那課堂或跟幾位同學一起溫習商討所理解的細節。「執生」也是有用的生活技能之一,將來做工時未必一定遇到好老闆好上司。
讓女兒獨立處理校內的人和事是我選擇的方式,她不單止在學校裏學習科目上的知識,其實校園是讓她練習群體生活的一個地方,就在那十多年內給她鍛煉一下才跳進真實的社會。若在這段時間過份協助,每樣事情也要像嬰孩般餵飽她,恐怕會削弱了她將來在社會中求生和適應的能力。女兒告訴我她前幾天看錯了指示所以沒有完成該做的中文功課,後果是少了機會練習今天要默的生字,那怎麽辦? 盡力而為便行,默書是想知道學生在課內認識了多少字,既然女兒沒有練習好,默錯一些字是很合理的結果,往後繼續練習一定會學識。反而我跟她商討的是怎樣才能專注點小心點,以求減低「看錯指示」發生的次數。

Profile: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