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休遊:異鄉人 滑浪當晨運

周六休遊:異鄉人 滑浪當晨運

香港人有甚麼風浪未見過?像雨傘運動,完全體現到大家的勇謀,不過講到真正的風浪,大家就未必親身感受過。很多人認為香港風不大、浪不夠,不是滑浪好地方,其實一踏入秋冬季,香港就會出現大班隨波逐流浪的浪人。追浪如追夢,在秋風送爽的日子裏滑浪,人如騰雲駕霧,呢啲仲唔係仙境?難怪他們會滑浪當晨運了。
記者:胡靜雯
攝影:潘志恆、陳永威

滑浪從來都是看風駛板,夏天雖然吸引到不少俊男美女去海灘,但9月至3月內陸的東北季候風吹正香港,這才是浪友們大展身手的黃金季節,但凡有風有浪的日子,可能是香港最多人請假的日子。
滑浪在香港越來越受歡迎,由90年代至今,浪友數量激增數倍。無他的,只要有風有浪就可以玩,不像滑水般一定要有船才能出海,成本相對低好多。滑浪本身是一項國際化運動,本地不乏國際健兒,來自日本的Yuki Matsuoka是其一。

Yuki的Salon內有Bosu半圓平衡球,可躺或站在上面,練習平衡力。

Yuki和男友Eric是滑浪時認識的,可說是日常生活、工作和興趣的最佳伴侶。

Yuki與朋友們聚在一起,討論的往往不是生活近況,而是最近滑了甚麼靚浪。

有風無浪 玩到六秒叫好

髮型師Yuki在日本和倫敦學習髮型設計,1998年來了香港,其後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beach boy,跟同樣是髮型師的男友Eric在銅鑼灣開設髮型屋,秋冬季每逢放假日子必定到大浪灣打躉,即使要上班,只要有浪,兩口子都願意一早四、五時來大浪灣滑浪當晨運,滑完浪吃過早餐便上班。他們說每個浪友的生活都是這樣的,就如今天,他們便相約三五知己到大浪灣追浪,因為愛滑浪,所以願意早起,生活有規律、有節奏,海浪的力量讓人跟大自然潮起潮落。這天,雖然吹東風,但浪始終不夠大,大夥兒滑了大約半小時便上岸小休,Eric說:「有時成日都冇浪㗎。」甚麼?豈不是白行一趟?原來,如果初學有教練指導的話,一個鐘玩到兩、三個浪,平均玩到六秒都已經算好成績,這就是Hong Kong style!Yuki以半鹹不淡的廣東話笑說:「喺海上面滑來滑去,等浪到都好relax、好自由,乜煩惱都冇㗎啦。」
滑浪前需要留意風向、水流、潮漲潮退等資訊,有風都未必有靚浪,而所謂靚浪就是浪頂傾斜角度近45°為最理想,Eric說:「香港海床係沙底,水流唔穩定,冇定點位,浪有力量同爆炸性,浪友起板要夠快,好考反應。」外國如澳洲、峇里、夏威夷的海床屬珊瑚底,浪的定點好穩定,有時甚至在海中心起浪,需要先坐船出外海;浪形一般都好靚,有浪管,但相對較危險。墾丁是石底海床,浪形順滑,力量較溫和。西貢塔門屬石底海床,不少技術高的浪友都會到那兒滑浪,但要注意那裏沒有救生員,有一定風險。 Eric認為在香港滑浪可以逆境成長,在香港滑得好,在其他國家都一定玩得到,「起碼海灘夠闊、浪夠力量同空間可以延長滑行時間。」所以在沒有風浪的日子,他倆就會相約一班好友到外地滑浪。

熱身過後,一起衝浪去。

Salon環境悠閒,工作環境都要像海灘般寧靜舒適。

Salon變小社區 口水多過浪

早上滑完浪,晚上一班浪友會相約到Yuki的Salon吹水聯誼,當中也有一些來自外國的朋友,慢慢地,Salon成為了一個滑浪小社區。
當大家都以為滑浪是一個好relax的活動之際,竟然有人告訴我滑浪其實是一種自私的活動,因為一個浪只可以一個人玩,不可以搶浪(Drop-in),所以「分享」海浪是不可能的,Yuki說:「等下一個浪囉。」風再起時,浪自然來了,大家不諱言說有浪的日子甚至會不上班,請假滑浪在所不惜;有時或會努力工作儲錢,然後一炮過到外地滑浪。熱愛生活,絕對不枉過,抱着「永遠沒有最好的浪」這個信念,大家都會像上癮似的一直追下去,而海浪也成為他們之間的共同語言。

Salon室內外的「壁畫」,是Yuki和Eric親手畫上去的。

早上滑水,夜晚到Salon談滑水經,在露台飲酒作樂,真懂得慢活。

澳洲浪男:多謝香港人包容

來了香港二十多年的Antony,來自充滿陽光與海灘的澳洲悉尼,八、九歲開始學習滑浪,「第一次成功在浪上滑行,像走路一樣,最難忘是看到水底下的珊瑚。」即使是三十多年前的回憶,對熱愛衝浪的他來說依然歷歷在目。因為熱愛亞洲文化,他20歲來港工作,其後結識了日本籍老婆,便在大浪灣村落地生根,每天5時起床到海灘游泳,浪夠大就滑幾轉,7時回家接小朋友上學,9時便上班。周末家庭樂之餘,更在大浪灣教滑浪,他笑言生活得很「香港」,總是忙忙碌碌,好累,但樂在其中。
Antony光頭、藍眼珠,被很多滑浪界朋友笑稱他像稱霸滑浪比賽超過20年的世界冠軍Kelly Slater。論技術,他在香港滑浪界可謂無人不知,即使面對香港這麼小的浪也能作出不同的花式,難度極高;在2005年運動品牌X Game舉辦的滑浪比賽裏,他拿下總冠軍,將於下月舉行的同一個比賽裏,他是首席評判。他一口流利廣東話,同樣教人印象深刻,「既然來到異地,好應該學習當地語言,正如你來澳洲冇理由說中文一樣。」訪問當天,我們全程用廣東話交談。

Antony大女兒Nami今年10歲,自小懂水性,有次在海邊見到一個5歲小朋友差點遇溺,便連忙游過去救人。

滑浪前後都會在家的前院檢查和修理滑浪板,若斷裂,滑浪板會入水,傷人也傷己。

Antony用玻璃纖維自行修補滑浪板裂縫,十分方便。

打風救新手醉貓

說實話,香港滑浪熱點五隻手指數完,除大浪灣,還有西貢大浪西灣及大嶼山的貝澳和長沙。香港夏季多吹西南風,當東南風吹起時,浪友們便到長沙,而大浪灣須吹正東北風或颱風前後才會起大浪,所以秋冬季到大浪灣滑浪較為適合。「在香港滑浪也有好玩之處,風大不一定浪靚,浪夠斜才能滑得好。還有,大浪灣的滑浪配套好、夠方便。」村中士多掛了一幅Antony拍攝的照片,相中是驚濤駭浪正值打大風的大浪灣,完全讓人難以置信是在本地拍攝,他說在澳洲若不是住近海邊的話,須花很長車程才看到海,沙灘分分鐘無任何沖身設備。
Antony:「最開心就是認識到很多香港人,他們好包容。」所說的包容不只是浪友們性格隨和,也包括他們對初學滑浪者的態度,「爭浪情況好常見,真的不該Drop-in,但很多初學者都不守規矩,好易發生意外。」相比外國如澳洲,浪友一遇不守規矩的人,小則怒目而視惡言相向,大則大打出手,「香港算是很和平。」因為大家都知道地理環境不理想,人反而豁達。「地方小,惟有忍讓,最重要是安全和開心,就算甚麼也不做,在海上面都好開心。」說到安全,90年代曾經有區議員提議禁止在大浪灣滑浪,並把沙灘劃分為游泳和滑浪區,Antony說一般人沒有安全意識,好手也不會盲目遇大浪就出海,懂得衡量;每次一打風他都會在海上救人,「上次打風救了十幾個人,有跳浪、游泳人士和滑浪初學者,有幾次是有人喝醉了下水,好危險呀。」由於熟悉大浪灣地形,不久前有個50歲女士在大浪灣自殺,都是靠Antony推測當時水流和風向,在沙灘某角落找回屍體。滑浪不是玩命的運動,只要熟水性、量力而為,則無懼大風大浪,救己也能救人。

Antony一家最喜歡到村口的「可樂士多」吃飯,他說:「平、靚、正!」

家的後院,放滿滑浪板。

浪友推薦!

滑浪專門店「East Swell東流」由滑浪教練David和加拿大人Doug開辦,David有13年維修滑浪板經驗,人稱「滑浪板Doctor」。此店獨家代理澳洲品牌Mckill、Ocean & Earth,還提供維修和度身訂做滑浪板服務,約三個月起貨,浪友推薦!

起板快:初學者宜用foam board做的滑浪板,物料夠軟和輕身,浮力大起板快。白色短板$2,800,綠色長板$800。

易追浪:玻璃纖維物料製,板身短較靈活,方便追浪, $5,900。

夠靈活:板尾越短速度和靈活度越高,適合中級浪友, $6,200。

適合過頭浪:適合高級浪友,板頭和板尾收窄,板身相對拉長,專為過頭浪而設,$6,800。

滑浪板底的鰭狀穩定板(fin),長短、弧度和重量要跟滑浪板配合,$380-$1,250。

潛水衣$500-$860

腳帶 $280-$320

保護鞋$380

查詢: http://www.facebook.com/eastswellhk

安全須知

1.滑浪前要了解天氣狀況、水流、潮汐漲退、風向等資訊,可查詢 http://www.windguru.cz/int/index.php?sc=222018。

2.即使幾人同時間追同一個浪,最接近浪頭的人就有權滑該浪,其他人不應衝前。

3.不要在別人衝浪的前方阻擋,或企圖划水穿越衝浪者準備行經的路線,可選擇下潛或潛越(Duck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