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邊度:三個女生 勾結本土勢力

去邊度:三個女生 勾結本土勢力

後生世仔,大學畢業,有工唔做,有錢唔賺,還要去佔中,「正一廢青」,以藍絲帶思維度之,眼前恰恰就有三個。加行、Kobe和Erina癡癡呆呆坐埋一枱,腦筋轉動間,卻是拒絕行街、睇戲、食飯、唱K直落公式,期望土炮生活可以有更多想像。她們組成的nomad nomad,勾結「單車狂人」、「港嘢」等本土勢力搞活動,一個在北角,一個遠征新界東北,這個周六日,教我踩單車先還是逛市集好?
記者:邵 超

攝影:梁志永、林栢鈞

今年才成立的nomad nomad,是一個年輕團體,三人都是九十後女生,將修讀藝術的本事連繫社會議題,頭炮活動便找來棉樂悅事工坊教大家DIY布衞生棉,藉月經軟性說性別,「我們不會天真得以為搞一個活動,就可以為社會帶來改變。」行街、睇戲、食飯、唱K直落,猶如過氣潮語,香港人早在尋求會呼吸的生活模式,因此,她們再為我們安排了另類的去街街活動──試騎土炮DIY單車和參加環保生活工作坊、手作市集。
加行打工的地方,正是活動舉辦場地I'MPERFECT,凳未坐暖,她就問我想喝哪一款涼茶。這裏的規矩,是先滿足店主寫在黑板上的要求,便可免費換一杯涼茶。她說時間尚早,午後北角街坊便會來到這兒打躉,藝術文化現場變街坊社區中心,是意料之外,也是朝着正面方向發展的意料中事。nomad一字本就有遊牧民族之意,探索更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學習他人的技能,以補充生活養份,街坊的故事娓娓動聽,呷一口茶,聽着誰家故事,這樣的工作,活像天天都在賺bonus。

垃圾單車變廢為寶

這次就着單車活動,她們請來四個單車達人,各自拋出問題,讓我們思考,在印上單車標記的杯墊上描繪自己理想中的單車城市,Kobe說:「全球化下,社會、經濟發展至極致,反璞歸真希望保育本土是大趨勢,政府根本唔知乜叫文化,團體自發很重要,它們較清楚民間需求,由下而上推動。」這個「下」,包括因踩電動單車被差人拉的單車狂人陳培基(Gary)。
一拉成名的Gary迄今設計了近十部單車,悉數放到會場展覽,他更會到場教大家試踩其傑作。一部部由垃圾左砌右砌而成的單車,價值已超乎垃圾,「活動地點是I'MPERFECT,看你怎樣解讀成“imperfect”或“I'm perfect”,垃圾是不完美,透過創作便是完美。」跑垃圾站跑到熟,食環署員工都會為這個創作狂迷留下有用的配件,「其實垃圾站裏的單車都不是垃圾,只是維修費太貴,不如買過部新。」
曾幾何時,維修、修補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當維修費是新車的一半,任何人都無慮即決,丟棄舊物,鮮如Gary般把它們變廢為寶,「很多人羨慕他人創作不斷,其實他們缺乏實踐的心。創意是不會乾塘,資源及金錢雖然有限,但無法阻止我創作。」這位七十後雖不像Kobe她們是學院派,但創作怎會有代溝,她們看到生活有很多可能性,窮則變,變則通,此為獅子山下精神。

試坐DIY單車

Gary自言資金有限,作品還顧不及美觀,暫時賣相最佳的是哈利。

Gary最新傑作電動單輪車,再次向創意致敬,期待一天在馬路上行駛。

在單車杯墊上,
書寫繪畫隨大家發揮。

活動場地I'MPERFECT有涼茶飲,也是不少街坊的聚腳地。

I'MPERFECT BIKE

日期:即日至11月23日
地點:北角油街12號「油街實現」

小派對裏尋環保

坊間的工作坊如雨後春筍,加行她們也來摻一腳,第三炮活動與新界東北的生活書院合作開個小派對,一連兩天敬備近60個地攤、工作坊及電影放映,「東北城鄉發展議題正好開啟了我們對於不同生活模式取向的思考,小派對把大家帶來這兒,除了參加文化與藝術活動,也一起想想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法。」三人也在思考畢業、搵工、升職、買樓、結婚、生仔此人生公式,答案是:既有龐一鳴、雄仔叔叔等人辦在前,人生公式就絕非單一。

逛新界東北市集

加行她們收集廢紙並製成紙漿,再混入菊花、紫蘇、龍利葉等涼茶渣,即成天然再造紙。

龐一鳴的「港嘢」將於派對中售賣綠色食物及教授黃豆食物製作。

市集在生活書院舉行,這裏由廢校翻新改建,不定期舉辦不同活動推廣好生活。

周末嚟個小派對

日期:即日至11月2日
地點:大埔錦山178號生活書院

查詢: https://www.facebook.com/nomadnomadnomadnom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