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發生以來,網上爆發了不亞於運動本身的「unfriend潮」。不僅是在fb上,也包括在大陸的微博、微信上。香港史上,確實迎來了史無前例的一個月,是否「朋友」,突然有了新的標準。互聯網時代,檢驗起來太方便了。一些停留在老舊倫常關係中的人,對「unfriend」的行為抱以不理解,乃至厭惡的態度。但批評者,恐怕沒有能夠看到這一現象背後的深層次意義。
實際上,「unfriend」背後的深層次意義,是體現了人類正在從工業時代,轉型進入互聯網時代。說得更直白一點,是從匱乏時代,進入豐裕時代。所以,誰也沒有依賴誰或害怕誰的必要,有意見就表達出來,發現話不投機,就將你踢出我的交際圈。沒錯,這樣做可能情緒表達多於理性考慮。但起碼,不需要再像傳統社會那樣,非得為一個觀點爭個你死我活、魚死網破不可。道不同不相為謀——你說,這豈不是更文明嗎?所以,在過去的一個多月,筆者也欣欣然加入了這場「unfriend」的大軍,少了很多「朋友」,卻沒有與任何人產生過爭吵。
人類社會的政治資源,是伴隨生產關係的改變而改變的。科技的進步,使得政治資源遞增。而伴隨政治資源的遞增,歷史上,「統治階層」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周天子時代,是君主與其親屬或個別親信瓜分天下。秦漢以後,士大夫得以與皇帝共治。隋唐創科舉,官僚系統更加健全,讀書人加入進來。清末民初,資本家、實業家興起。其後,工人也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由此可見,目前人類正在進行的一波互聯網時代的革命,必然且已然拉闊了政治參與的廣度。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獲得如此廣泛的政治權利。其根部的推動力,正是互聯網。
互聯網時代的特點,是形成無數個虛擬社群。在互聯網上,出現無數個這樣的社群,人們只需要發表意見、尋求認同,卻不必誰說服誰。因為只要有足夠的認同度,每一個社群,都有足夠的資源自給自足。更重要的是,所謂的「unfriend」,表面上看是「朋友」關係的終結。但實際上,只要換一個社群,例如轉到音樂網站上——我們雖然在政治上有不同的看法,卻依舊可以喜愛同一位歌手。
這是從資源匱乏時代走過來的人根本無法理解的新世界。在「匱乏者」的心中,總認為「餅」的大小是恒定的,你吃了,那我就沒得吃。這種「定量思維」,是造成他們永遠要假設他者為競爭者,需要「假想敵」的原因,也是他們不斷以激烈方式表達意見的原因。所以,「匱乏者」不會明白,為甚麼香港街頭的年輕抗爭者,可以那麼快樂且不計回報——因為在年輕人的心中,世界是個「增量」,未來可以有更多空間,是一個分享的世界,而不是爭奪的世界。
人類社會會隨着互聯網時代的繼續發展,從而徹底告別匱乏,走入豐裕時代。互聯網令全球智慧連接成一個新的大腦,使科技創新一日千里——納米技術一朝突破,分子再造便不再是科幻小說裏的情節。能夠生產機器的機器如果發明,外星球的資源將源源不斷被送來地球。而3D列印這樣的新科技,即將迎來成熟,解放人類的個性與創意,不用受工業社會「異化」之苦……
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如此美麗,卻又令人同時充滿憂慮。憂慮的是,人類社會的習俗、倫常、法律、制度……真的能跟上科技的革新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即便連「unfriend」這樣的舉動,都會帶來巨大的爭議,其他又會怎樣?可以預見,歷史進步越快,往往保守的勢力扯後腿也越賣力。譬如,新能源電力驅動車技術成熟,舊能源的石油公司會搏命打壓——因為這可關係到他們的飯碗!政治領域的道理一樣的,權利向民眾轉移的過程中,既有利益集團越發緊張。
所以,在迎接一個新的時代的同時,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只不過,我們很是可以用一種未來的心境,反觀眼下正在發生的事情。沮喪時,不妨重讀南宋大詩人楊萬里的那首名詩:「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互聯網萬歲!unfriend萬歲!
賈荃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