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勢力又來了(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境外勢力又來了
(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從國家有關部門獲悉……( )間諜……針對( )的拉攏策反活動越趨活躍……請( )出來吃飯、遊樂,……並花一定時間和金錢培養感情,建立信任」。看完後不知道香港朋友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但它談的不是香港的黃之鋒;這段文字第一個空格是台灣,二、三則是大陸學生,意在指摘台灣政府吸收大陸學生成為間諜。且不論此類共黨式宣傳的陳腔濫調,在邏輯上多麼令人發噱,其背後顯露出來的意義,正彰顯了北京的氣度以及對台政策的失據。
首先要知道,這篇「新聞」並非信手拈來,乃是經過細密的安排。稍有了解中國新聞體制的朋友應該曉得,媒體在製作新聞前必經審查,但由於新聞數量龐大且按條件各有自主性,有時經過事後審查才發覺不妥,因而屢見報道後刪除新聞的情況。通常掌管新聞審查者乃是中宣部,不過對台灣的報道格外敏感,特別是涉及可能影響雙方關係者,還需經對台小組的同意,也就是由最高層定稿。換言之,這篇新聞能問世,不是中宣部部長說了算,需要有對台小組的同意,亦即習總書記的同意。
那麼為甚麼要突然揭露台諜案?可以歸納為兩個原因:近的來看,它是針對台灣馬政府內部政爭(請參考前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的所謂共諜案),而將中國拖下水的回敬。遠的來看,則是針對馬政府近來大陸政策的反擊。就前者來說,張案可謂雷聲大雨點小,未來會走向何種方向仍不清楚,至少目前的迹象是傾向無疾而終,這從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的道歉說可見一斑。但對中國政府來說,借刀殺人絕對不是兩岸的默契,因此勢必要作出回應,但回應的力度又得恰到好處,來台求學的陸生便是最好目標。
另一方面,在台灣太陽花學運後,北京念茲在茲的經貿統合暫時已告無望,大多歸咎於馬英九政府的無能,且其任期已近尾聲,邊際效應也開始遞減,對馬政府的態度已不若先前熱絡。而馬政府亦了然於胸,APEC習馬會的破局,更是最後一根稻草,於是開始轉守為攻,甚至聲援香港的民主運動。本來北京基於財大氣粗的制度自信,不管是馬政府對香港雨傘革命的「說三道四」,或是對中國民主運動的微弱呼籲,均不當一回事。但在香港民主火種不熄,可能會在中國內部引起共鳴之際,為了維穩考量,必須防微杜漸的扼殺這個死於60多年前,卻藉着台灣還魂的「民國熱」。
更有甚者,徒學生間諜似不足喚起國人憂患意識,同日再加上《曝光臺灣情報戰六大計畫 以備台軍登陸大陸作戰」》(環球時報),以構成嚴重威脅。一夕間彷彿蔣氏集團再現,聯合美帝日寇,亡我之心不死。若中國非是以己度人的看待台灣國防白皮書,那麼就太不了解台灣人民懼怕解放軍犯台的心理。這種近似被迫害妄想型(persecutory type)的囈語如果是網路傳言,還可一笑置之,但出自於官方喉舌,便可知該國的思維與現實脫節的程度,更有害於兩岸和平的進展。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