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安置漁民「賠償屋」

原為安置漁民「賠償屋」

【興建由來】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年年乾旱,食水不足,當年港英政府決定,於西貢官門水道,即半島南岸與糧船灣洲的狹窄海道中,興建萬宜水庫。1971年動工,水道旁的10條村落,包括李屋、周屋、爛泥灣村等,以至周邊海域的水上人均被安排遷徙到陸上。
萬宜漁村正是當年安置水上人的「賠償屋」之一,每戶均獲編配單位,今次政府拍賣的45至48號,是當年興建後,派剩的單位,及後租予非牟利機構明愛,數年前明愛將當中11個單位退租,政府收回,單位丟空數年後,現拍賣出售。
西貢一帶還有很多因為興建萬宜水庫而被調遷的村民,如萬宜灣新村。昔日糧船灣爛泥灣村,後美名「萬宜灣村」,是萬宜水庫名字的由來。村內50多戶,約400名居民,全是客家人,靠務農和打漁維生。1965年政府為解決食水問題,選址該處興建水庫,與居民談判,最終把爛泥灣村居民調遷至西貢舊墟,即現時的西貢碼頭附近,並改名為萬宜灣新村。爛泥灣村淹沒水底至今,2006年港台攝製隊深入水庫百呎水底,拍到頹垣破爛的房舍,還發現保存完整的大片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