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關公成名血淚史

讀書人:關公成名血淚史

一哥大話連篇,守護香港重擔落在關二哥肩上。關公外號「美髯公」,打得又忠實。台灣電影人曾以護衞人類、挽救地球為題材,拍出神作《關公大戰外星人》,但早於明代雜劇,已有cult片《關公大破蚩尤》,描述美髯公將惡人重罰。從甘草到男主角,關公的成名血淚史,比三色台助導長篇。最近國學大師饒宗頤的《文化之旅》散文集再版,當中有三篇文章提到關帝。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鄭政恆笑說,旺角香客祈願之餘,不妨翻書了解神靈逸事及文化價值。
記者:彭海燕

攝影:劉永發

記 = 記者 鄭 = 鄭政恆

記:
《文化之旅》的〈關聖與鹽〉一文,提到關公曾和蚩尤發生大戰,饒宗頤提出了甚麽見解?
鄭:
羅貫中於明代寫成《三國演義》,與三國相隔千年,其間關公名氣起起跌跌。饒公提出「關公自漢帝至隋,被人冷落了許多年」,直到南宋僧人在《佛祖統記》繪影繪聲地描寫關公「玉泉山顯聖」,關公才「紅得起」。到了元代,與關公同宗的關漢卿還創作了雜劇《關大王單刀會》。關公的家鄉解縣曾是重要的產鹽區,傳說蚩尤被皇帝殺後,血液於解池化為鹽。明代雜劇《關公大破蚩尤》提到,蚩尤作祟令宋徽宗時期鹽產下跌,天師委派關公驅除蚩尤,鹽池恢復如初,算是《關公大戰外星人》先驅。

記:
梁振英說「宗教、體育界沒有經濟貢獻」,但旺角佔領區的關公壇香火不絕,在文化上有何意義?
鄭:
港人自小從小說、廟宇和遊戲機認識關公,內地小孩則自小看「馬列毛」(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香港沒經過文革洗禮,保存了中華傳統命脈,如忠義人物的精神價值。從宗教層面看,饒公研究宗教,理論之外着重修煉,如《文化之旅》的〈瑜伽安心法》寫到,道家「庖丁解牛」的精神可運用於修煉氣功。雨傘運動活現了中國傳統,佔領者需要有勇有謀、有情有義、忠於香港,也體現了宗教的精神鍛煉。

記:
饒宗頤自一九四九年來港定居,但《文化之旅》沒提香港,會否太離地?
鄭:
從關帝研究可看出,饒公綜合很多資料,重塑其成名過程,提出了一個「以小見大」的有趣角度,探討雜劇對民間信仰的影響。饒公雖沒直接提到香港,但他的學問精神,正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從地理而言,香港面積細小,但小中見大,容納了中西不同視野,好像旺角佔領區,在關帝廟行二十多步,就是耶穌的聖壇,而兩邊的會眾完全不起衝突。

記:
為甚麼內地學界特別推崇饒宗頤?
鄭:
學者可分兩類,一類主張將學問付諸社會,如牟宗三、殷海光;饒公是另一類,追求知識與學問,少談政治。現實來說,一九四九至七九年,中國摧殘了大量文化學者,其後追慕西化,至今仍缺乏統一精神支柱。為鞏固政權,內地要重新建立價值觀,肯定學問家的成就,但內地鬧大師荒,只好從其他地區引入崇拜對象,如香港的饒宗頤。

鄭政恆

明代雜劇《關公大破蚩尤》是cult片《關公大戰外星人》先驅。

可幸香港未經文革洗禮,能繼承傳統文化,如關公的忠義精神。

潘紹聰X柳俊江
星期一至五 晚晚「搵鬼睇」
http://hk.apple.nextmedia.com/ho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