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鼓動真我》(Whiplash)文化藝術不是法西斯 - 仰止

蘋影話:《鼓動真我》(Whiplash)
文化藝術不是法西斯 - 仰止

喜愛音樂的朋友很喜歡這部《鼓動真我》,熱烈地推介我去捧場。大抵上我的口味跟大眾已經脫節了。我非常不喜歡這部電影。戴文查素列不是拍得不好,要煽情有煽情,要勵志有勵志。這部電影卻使我想到寇比力克的《烈血焚城》。後者要訓練的是像我昨天所說在戰場上冇得揀的士兵,而這部電影,則是訓練一個立志成為最佳鼓手的人。採用的方法,竟然是相同。
米爾斯泰勒這個年輕人實在有強烈的被虐狂病症。被導師辱罵,掌摑。跟女朋友說分手。仍然甘之如飴艱難地走向成功鼓手之路,非常像人類把自己逼埋牆角,冇得揀的本性。這部電影展示了的,其實是技巧勝於一切,科學勝於一切的理論。音樂帶來的是享樂,但這樣好像有點不太嚴肅,人生怎麼要追求純享樂。於是音樂在這部電影內變成不是一種享樂,更不是令人洗淨心靈之物,而變成科技化的技巧訓練。
喜歡玩或者聽音樂的人都是喜歡快樂的享受。當然如果它成了你的職業,你便要加上賺錢的條件。我絕對不相信米爾斯泰勒在這部電影內的角色在享受音樂,甚至說得嚴重一點,他是在侮辱音樂或其他文化娛樂藝術的東西。音樂玩得動聽怡人,無論是各種類型,都必定要演奏者自己也在其中找到歡樂,才會帶給聽眾這種情緒。即使是噪音音樂,喜歡的玩者和聽者,一定都不會覺得這是噪音,否則怎麼玩下去?
《鼓動真我》如果那個角色的真我便是如此受苦受難像我們的耶穌基督,鐵定最後不會跑進卡內基內,而是去玩雜技表演去了。
其實任何所謂理想,都是人本身追求自己最極致的享樂/受。如果你立志成為五星上將,你一定要享受殺人;如果你立志要成為特首,一定要享受說謊話的樂趣。將音樂作為志向當然沒有問題,問題在於你一定要享受音樂。這部電影給我的印象是志向是一種死物,一種定要達成,不擇手段的目標。像電影內的所謂魔鬼教練式方法,像同類型電影一樣,將本來是樂趣的東西成了追求的本身。也許殺人和說謊的樂趣需要魔鬼式的訓練,說真的其實根本不需要,本身沒有在這方面的天份的人,又怎會做好這份工?但文化藝術呢?需要的是愉悅。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