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個星期,國際原油現貨價格每桶大幅下降15美元,令油價回跌至2012年初的水平。油價下跌令許多人擔心全球經濟復蘇的強度與穩定度,同時日益憂慮部份國家通脹下降,甚至陷入通縮的風險。
許多人認為油價大跌的主因之一,在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調低2014與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然而,其與市場的預測並無太大差別。我們認為近期國際油價下跌,似乎只是先前全球原油供應增加所帶來的延遲效應。近四年來,美國每日原油產量增加400萬桶,但美國原油內需幾乎不變。雖然我們無法完全確定是否是延遲效應,但油價下跌確實讓原油現貨價格,更接近美國國內原油的邊際成本。
企業及消費者可受惠
除需求疲弱,科技進步強化經濟增長的動力,改善生產力,亦會使油價下跌。進而改善美國貿易與經常賬赤字,惠及企業和消費者。
原油價格短期內大幅下降,可望抑制整體通脹的上升壓力,但可能也因此拉長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時間,推遲儲局加息的時間表。然而,如果美國能源產業能夠持續穩定發展、油價長期維持當前價格水平,屆時商品的相對價格將出現變化。換句話說,原油價格下降,民眾花在能源項目的費用將減少,並可騰出更多的現金流量,進而增加對非能源商品的需求,並穩定支撐此類商品的價格。
過去幾年危機輪流到來,已成為一種常態。儘管原油市場、經濟增長疑慮,政府財政風險等因素輪流出現,美國經濟表現皆優於市場的悲觀預測,甚至還超越樂觀期待(例如2013年)。
美國經濟今年持續展現增長力度,就業市場強勁增長、失業率下降、家庭資產負債表更加健全。除企業現金流量創紀錄、美國製造業競爭力大幅改善外,我們認為美國經濟體制健全,足以穩定金融市場動盪──前提是市場動盪持續的時間不能太長、且並非由經濟面所引發。
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