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九二八施放催淚彈後一個月。整場運動在一個月內,由高𥧌期數十萬香港人自發湧上街頭支援,佔領現時三個佔領區,走進對話期,其間又經歷過多次黑社會、警方清場的局面,最後政府只提供了處理政改的多方溝通平台和反映香港民意的民情報告打算了事,可是卻惹起了佔領者反感,反而加強了他們長期作戰的意欲。現時,戰況久持不下,不進也不退,不但佔領者、旁觀者沒有運動方向,昨天的投票突然擱置又反映出組織者沒方向,這令人非常憂慮。
在早幾天佔中、泛民、學聯、學民推出「廣場投票」之時,令人感到非常突然,事前未有任何徵兆,亦沒有與佔領者有任何的商討。而投票的題目跟佔領運動一開始的目的並無差別,除了鞏固現有立場外,亦沒有其他的意義。在這情況下,廣場投票出現大量的反對聲音是可理解的,慶幸組織者能懸崖勒馬,不只是勇敢地擱置投票,還願意承擔政治責任,向佔領者和公眾致歉,確為了可能出現的災難成功收尾,為他們加了不少分數。可是,另一個憂慮就因此而出現,究竟整場佔領運動的主線是甚麼,組織者有沒有提供到一個很清晰的藍圖和路線呢?我相信昨天的投票突然擱置,就是反映了當下組織者主軸不清的危機。
這兩個星期,不少論者都希望組織者能設立退場機制。當然,退場機制是一項極具爭議的東西,社會運動一直以來都是進易退難,只需要當權者一冷處理運動,採用法律方式緩慢地拖延整個運動,運動就會進入膠着的狀態,參與者未得到成果不願退,組織者擔心喪失了參與者支持,因此又不願意明言退場。顯然地,即使不決定退場機制,佔領場區內也要設立一溝通機制,讓組織者與佔領者有一個更緊密的關係和交流,甚至就一些運動方向進行討論。現時社會的注意力完全聚焦於佔領場區,但忽略了場區以外地區人士的反應,是很壞的方向,亦忽略了場外不合作運動的許多可能。
在佔領以外,現時非常缺乏其他的路向,讓本身對佔領未有取態或有意見的市民對組織者提出意見,甚至吸納為佔領者的支持陣營內。同時,佔領也不是唯一一種迫使政府回應的手法。沒成果,不能撤退這種說法,我固然非常理解背後的邏輯,可是目前仍然沒成果這個結果,是基於甚麼原因呢?因為佔領方式已經耗盡能量,還是佔領仍然未刺痛當權者核心?這需要組織者進一步探討。組織者沒有太大方向之時,應在這個時候加強自身與佔領者的連繫,以至建立溝通機制,共議運動的方向和目標,令今次的群眾運動昇華至更高的民主層次,容許由上而下的討論,甚至共議退場機制,令整個運動進退有度,以免當權者有藉口武力鎮壓或清場,令運動功敗垂成。
有位仁兄說的話都頗值得我們深思:「學生運動之所以以失敗告終,就是因為他們不失敗不結束。」最大責任,引發當今局面之人,當然是梁振英和其爪牙,現時成果也不足以令佔領者撤離佔領地。我們可以有許多原因繼續延續整場佔領運動,但最後我們也必須拿揑最佳的時機提出退場機制,讓群眾深思中長期的運動部署,透過運動轉型和擴大戰線,加強成效和鞏固組織和運動方向。策略式撤退不算失敗,但無法進退有度,害怕撤退強行留下,才是真正運動失敗的迹象。
莫鍶軒
自由撰稿人